2015年10月29日
2015年10月29日09:29
[摘要]未来几个季度,阿里整合全部力量打系统战的能力和战斗力,将面临考验。
腾讯科技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腾讯科技立场。
文/尹生(微信公众号:价值线)
在阿里巴巴昨天发布截至9月的新一季度财报后,中国媒体对该新闻的报道角度所暗示的信息,甚至超过了财务数字本身。关于财报本身,尹生昨天已经在《好财报或许正是卖掉阿里股票的好时机》中进行了分析,本文将集中对媒体的报道进行解读。
尽管所有的报道角度不尽相同,但基本都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阿里巴巴的京东焦虑症终于总爆发。下面是几个代表性的观点。
观点1:天猫一个季度交易额的增加额就相当于京东全部的交易额。
解读:阿里巴巴显然也意识到“恶评不断”的淘宝让京东钻了空子,转而寄希望于通过天猫来消解京东的品质购物印象和习惯。如果它真能利用国际化的先发优势,吸引到足够的海外精品来天猫开店,毫无疑问会对京东的高端用户形成吸引力。但问题是它必须解决物流外包带来的体验差距,以及在用户的无抱怨骚扰方面有突破。
关于交易额的比较,可以这样解读:就整体交易额而言,京东侵蚀阿里的份额是不争的事实——阿里这个季度整体零售业务的交易额增长为28%,甚至可能低于同期整体市场的增长,而同期京东的增长至少是其两倍以上,这意味着京东从新增市场中获得了更多份额。但京东交易额的增长可能只比天猫稍快。
观点2:阿里电商人均产值1.426亿元,是京东的105倍。
解读:这种比较不太合理,毕竟京东8万多名员工中,一多半都是物流配送人员。多出来的这部分人,让京东变得比阿里重得多,但也正是这点让它在轻资产模式、赚容易赚的钱的阿里地盘上,建造出自己的营地。最终的比拼,是物流外包和自营模式下的整体投入产出比,包括每单的成本、速度和交付时的用户满意度。
观点3:天猫的高速增长证明了阿里北京战略的成功。
解读:为了治好京东焦虑症,阿里的确下足了本钱,甚至让天猫建立“北京+杭州”的双总部——这一点对信奉“遇水而贵”的马云(微博)而言,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但将营地扎到京东的家门口,也不失为良策。但赋予双总部地位和战略成功是两回事,真正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消解京东的“品质购物”印象和习惯上,而非一两次促销就能断言的。
不过,该公司以数码家电和其中的子类手机作为重点的做法,确实是明智的。这两个领域是京东的核心业务和优势业务,在之前阿里投资苏宁时,尹生就认为阿里选对了攻击点,但能否成功,则取决于阿里、苏宁和整个阿里供应链的协同程度,理论上,由于这些产品高度标准化,且单价较高,只要价格上有优势,就能对用户产生致命诱惑。
观点4:云计算将再造一个阿里。
解读:这看起来与京东无关,但实则不然。如果说在电商业务上两家公司需要缠斗,那样一来容易强化一种印象——阿里与京东已经是同一级别的两个对手——这本身就是糟糕的事情。因此,必须塑造云计算这样一个新的明星,而这个业务又是目前京东几乎没有或者刚起步的,以此将战争的位势与距离拉开。
云计算确实是这个季度阿里所有业务中增长最快的(超过120%),但基数还很低,只占全部业务的3%左右,考虑到阿里的体量,以及电商业务上的增长压力,可能只有在云计算占比提高到营收的10%以上、而且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时,才会成为真的增长引擎。但该市场普遍存在的政府参与行为,可能使价格失真,从而导致价格战,另外类似腾讯、百度、华为这样的重量级选手尚未真正发力。
同时,在亚马逊、谷歌(微博)这样的美国巨头因为云计算而大受追捧时,强调自身的云计算业务,也容易激发股市的想象力——这对刚刚从破发阴影中爬出来的阿里而言,重要性不亚于与京东之战。
但可以预期,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对阿里巴巴和京东而言,都将变得至关重要,阿里系的苏宁是纸老虎还是真老虎,阿里整合全部力量打系统战的能力和战斗力,都将面临考验,同样,京东也可能会遭受上市以来最大的挑战,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决定两家公司的未来运势,而在这之前,两家公司的盈利可能都会承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