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4日
2016-08-23 10:47 来源: 中国商网综合
核心提示: 奢侈品消费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但是假货的问题不解决,这就很可能是一块“毒蛋糕”。外媒称,奢侈品品牌对将涉嫌生产赝品者告上法庭的态度越来越咄咄逼人。
奢侈品消费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但是假货的问题不解决,这就很可能是一块“毒蛋糕”。外媒称,奢侈品品牌对将涉嫌生产赝品者告上法庭的态度越来越咄咄逼人。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16日报道,奢侈品行业在就如何大张旗鼓地解决赝品问题展开辩论多年后,有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如古驰、蒙克莱、亚历山大·王,目前正在西方和中国对赝品生产者提出起诉。与此同时,各品牌还在与假冒品在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上泛滥成灾的局面展开博弈。
据巴黎反赝品集团法国制造商联合会负责人德尔菲娜·萨尔法蒂-索布雷拉说,由于假冒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在网上的泛滥以及与有组织犯罪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在考虑诉诸诉讼的手段。
报道称,可能很难发现是谁在出售假冒品,因此也搞不清该起诉谁,因此这些品牌有时会雇佣调查员和律师。至于有多少品牌对仿冒品生产者提出了起诉,现在尚得不到任何数字。
然而在中国,政府在大城市建立了特别法庭来处理数量不断增加的知识产权案件,美国当局在2014年财年缴获的价值约12亿美元的赝品中几乎三分之二来自中国。
据新奥尔良图兰大学副教授马丁·迪米特罗夫对政府数据的分析称,在2005年至2014年间,在中国法庭提起的民事知识产权案例的数量增加了8倍,增至13.3万件,而刑事案件增加了9倍,增至1.1万件。
报道称,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推高了对名牌商品的需求量,人们担心,仿冒品将会损害国际性品牌的声誉。质量上乘的赝品也会影响真品的销售量。
总部设在巴黎的法国开云集团麾下的古驰和其他的奢侈品品牌也打响了对在纽约股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及其销售商的司法战,指控这家中国电子商务巨头的平台普遍销售假冒品。
去年麦肯锡发布的一份《2015数字奢侈品体验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线上奢侈品销售额累计达140亿欧元,占全球个人奢侈品销售总额2240亿欧元的6%,其中,有50亿欧元的增量来自奢侈品电商,并预计到2025年全球线上奢侈品销售比例将达到18%。而中国奢侈品在线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6%,与美国持平。另一份毕马威联合魅力惠和新浪微博进行的调查也显示,45%的受访者主要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奢侈品;对于单价在4200元以下的商品,受访者表示可以放心在网上支付,与2014年调查的1900元相比大幅增长121%。
如此看来,奢侈品电商前景似乎一片看好。确实,去年上半年,国内的垂直奢侈品电商比如走秀网、珍品网、寺库、魅力惠等相继获得大额融资,市场一度活跃。但货源问题始终是影响奢侈品电商发展的一大顽疾,因为奢侈品牌对电商的态度还是比较含糊,只有少部分品牌向国内奢侈品电商开放了官方授权,现行更多采取的是电商通过海外代购如代工厂、奥特莱斯等渠道“扫货”,或者通过授权的经销商、代理商拿货。由于供应商的问题引发的假货纷争也时有发生。奢侈品研究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曾经公布的数据显示,奢侈品假货的市场可见度是真品的6倍以上。这些都会让日益理性和追求品质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业内人士表示,“假货难以根治的原因在于源头屡禁不绝。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只不过是假货的销售渠道而已。”郑俊芳认为,解决假货问题要两手抓:一方面是“堵”,坚决打击假货,不仅网上清除,更要从网络大数据去发现假货源头,并把这种能力输出给社会,推动进行线下打击源头治理;另一方面是“疏”,推动“中国质造”的原创产业。假货的根源在于中国自主品牌缺乏知名度,致使一些生产企业为了追逐短期利益,生产冒牌产品。如果多方努力,扶持代工厂建立自主品牌,实现中小企业成功转型,才能扭转“无品牌,就冒牌”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