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物流形成“生态圈” 发展路径各不同-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 贵阳市电子商务行业商会 
主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电商物流形成“生态圈” 发展路径各不同

2016年08月25日

2016-08-24 09:15 来源: 中国商网综合

  核心提示: 日前,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和亚马逊分别发布2016年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这三家以电商为主的企业在经营方面各有增长。在市场细分日益精进的当今,电商企业的物流也在向着不同方向发展,有的关注终端、有的依靠大数据、有的在线上线下综合发展,各自不同的“生态圈”正在形成。

日前,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和亚马逊分别发布2016年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这三家以电商为主的企业在经营方面各有增长。在市场细分日益精进的当今,电商企业的物流也在向着不同方向发展,有的关注终端、有的依靠大数据、有的在线上线下综合发展,各自不同的“生态圈”正在形成。

物流直接带动电商营收

京东商城8月10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净营收为人民币652亿元(约合98亿美元),同比增长42%,净亏损为人民币1.321亿元(约合199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人民币5.104亿元减亏74%。财报显示第二季度京东的服务和其他项目(主要来自于电商平台业务)的净收入为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这是京东商城开放第三方平台、向第三方商家提供物流等服务的结果。而且,今年春季开始,物流提价带动了京东营收额上升。

菜鸟网络所取得的成绩与阿里巴巴财报相对应,报告显示,截至该季度结束,阿里的菜鸟网络一直寻求物流网络的高效扩张,在菜鸟的网络平台上有超过170万的快递员和仓储工作人员,日处理包裹量达到4200万个,服务覆盖国家和地区224个,以俄罗斯为例,最快能实现3.8天送达。

单从财报数据上来看,两大集团的业绩都足够华丽。京东这个“亏损大王”正在向盈利逼近,并透露出“想盈利,随时都可盈利的感觉”,而对于阿里这样一个多次刷新纪录的巨无霸而言,继续高增长无疑给资本市场吃下一颗定心丸。

发展路径各不同

达睿咨询创始人、首席分析师马继华表示,“自建物流”直接解决了中国电商的一大痛点,特别是京东早期的主要品类是3C,对于京东的崛起作用极大。因而,京东的物流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核心资产,京东送货快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中。很多人都说,如果是急需一件东西,那一定要从京东下单,在很多大城市,晚上11点之前下单,第二天上午就可以拿到货,这种效率甚至给很多出差丢失充电器或笔记本的用户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多次传为美谈。

不过,马继华同时也对此有所担忧:京东所长期坚持的“快”属于相对概念,很难始终保持领先。并且当京东试图在3C以外覆盖更多的品类时,特别是一些低值物品方面,能否一直保持这样的高速物流还有待观察。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中与淘宝电商系、蚂蚁金服并重的三大战略之一,菜鸟的战略是“打造像水电煤一样的智能物流网络”。早前,互联网商业模式分析师郝智伟就曾分析称,菜鸟网络本身不是仓储和物流,却充当了仓储和物流的统合平台,这是其价值所在。从本质上来说,物流、仓储等就是用“分散的运力‘匹配’离散化的储运需求”,在它们之间形成智能的耦合,这就必须利用各类数据,构建、优化出更合理的算法,将相关资源的效能发挥到最大。

而亚马逊在配送模式上则主要选择了外包的方式。在电子商务中亚马逊将国际物流委托给国际海运公司等专业物流公司,自己则集中精力去发展主营和核心业务。此外,亚马逊在云计算、智慧型物流等方面也有所作为。有分析认为,这样既可以减少投资,降低经营风险,又能充分利用专业物流公司的优势,节约物流成本。

物流沙龙联合创始人潘永刚认为,亚马逊在中国更像电商物流服务商,从体量上来说与京东还有较大差距。而阿里的菜鸟网络更偏向于在规则、标准、系统、数据方面强调控制。随着阿里物流体系内企业的上市,其价值估量还会放大。

电商物流未来发展的趋势

今天的网络零售已经占到社会零售的总额的12%,未来的整个电子商务,还保持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区间内。阿里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整个网络零售将会超过10万亿,社会零售总额占比将超过20%,5到8年之后,全年包裹量将超过1千亿件,届时电商物流从业人员将超过500万人。

可以预想,当人工成本超过机器成本之时,大规模迭代就会迅速发生。在仓储、分拣、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上,很多企业都开始了自动化实践,例如亚马逊在仓储运营上投入应用的KIVA机器人;顺丰、通达系开始投入的全自动分拣中心;DHL,UPS等试验试点的无人机配送项目;英国STARSHIP试验的末端配送机器人等。从现状来看,仓储分拣等智能机器人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末端配送还需时日,不过,末端配送才是主要物流成本产生环节。

未来,工厂生产的需求稳定的标准产品,物流将逐渐向仓配模式转型。社会化物流必然会面临交易成本难题,未来平台1000万商家,几百万社会物流实际操作者,如果没有协同和联动机制,是无法想象的。未来,这个联动机制不仅仅是技术的,数据的,更应该是规则的,机制的,通过一系列统一的规则,将作业流程,行业服务,主体责任进行标准化,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