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4日
2017-06-13 14:30 来源: 中国商网 作者:xinran
核心提示: 随着支付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购买商品或服务,其交易行为和轨迹将会在支付机构系统中沉淀保存。那么,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凸显。
移动支付正以燎原之势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一季度移动支付业务保持较快增长。总体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333.71亿笔,金额928.6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3%和4.54%。
如今,手机扫码支付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商场超市、连锁餐厅到打车租车、路边煎饼摊都会看到扫码机或二维码。不过,专家提醒,在移动支付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需警惕其背后的陷阱。
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374.01亿笔,金额756.84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112.97亿笔,金额658.7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7%和0.14%;电话支付业务4007.27万笔,金额2.34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5.30%和26.33%。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移动支付业务共有93.04亿笔,金额60.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71%和16.35%。同时,非银行支付机构一季度处理网络支付业务9470.90亿笔,金额26.4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13%和42.47%。
不过,随着支付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购买商品或服务,其交易行为和轨迹将会在支付机构系统中沉淀保存。那么,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凸显。
近期出现的共享单车扫码被恶意转账的事件,也暴露出这一问题。原因在于,一些共享单车的二维码被“山寨”二维码粘贴覆盖。
中国银联二维码专项工作团队助理总经理海涛提醒,扫码支付有一定风险,消费者在使用主扫模式时可能会遇到假的二维码,里面可能含有木马,扫码后会进入钓鱼网站,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
此外,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聚合支付,将微信、支付宝等机构的二维码合二为一,也存在巨大的风险点。
聚合支付很多是没有拿到牌照的机构,利用科技创新的名义和“互联网+”的噱头,突破监管红线。因为不是正规的收单机构,涉及资金的二次清算,扫码后资金没有进入商户而是去了第三方聚合机构,沉淀资金风险很大。
在如今大数据概念滥用的背景下,这些信息正在被不断研究分析加以利用。《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7)》课题组专家提出,这些信息多数可能并未征得消费者或商户的同意即被加工使用或扩散,这种行为是否构成了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侵权,如何防范这些信息被非法利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有待监管机构出台相关法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