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次确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两年前曾叫停-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 贵阳市电子商务行业商会 
主页 > 行业动态 > 热点聚焦 >

热点聚焦

央行首次确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两年前曾叫停

2016年08月04日

2016-08-04 08:56 来源: 中国商网综合


核心提示: 二维码支付的市场地位正在获得监管层的认可。昨天,有消息称,根据央行要求,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已于近期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

QQ截图20160804084906

二维码支付的市场地位正在获得监管层的认可。昨天,有消息称,根据央行要求,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已于近期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此前已有央行文件确认二维码支付与传统线下银行卡支付业务补充。这是央行自2014年3月份叫停二维码支付后首次官方表态。

近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两年前央行叫停的顾虑

其实,早在两年前央行曾禁用“二维码”支付,但是近两年“二维码支付”却没停止其前进的脚步,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6.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涨104.2%。

自2014年3月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其中对禁用“二维码”有着明确的描述:“相关支付撮合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隐患。”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专家左小军在从技术角度对二维码支付的风险进行了解答:第一二维码生成机制和传输过程存在风险隐患。不法分子可将带有病毒程序、不良信息的网站或者钓鱼网站的网址发布成二维码形式,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诱导用户扫码。第二支付终端的安全性较难保障。第三二维码支付指令验证手段较为单一,安全性屏障不够。要么是在手机中输入支付密码,要么是通过短信验证码的方式完成支付指令验证,甚至可通过手机重置支付密码。一旦用户手机丢失或被遥控,可能会直接造成用户资金损失。

目前操作二维码支付的公司主要是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巨头,其技术能力和风险体系都有行业里的最强的。据一位央行工作人士介绍,之所以禁用“二维码”支付,央行真正担心的是二维码支付冲击现有的线下支付清算体系,而非风险问题。因为央行不希望看到网络支付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展开正面竞争,因此在政策上拼命给支付机构设定限额、划定范围,希望能画地为牢。

条码支付交易实行限额管理

文件要求,会员单位应根据交易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及《条码支付技术安全指引》关于风险防范能力的分级,对个人客户条码支付业务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

风险防范能力达到A级,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由会员单位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风险防范能力达到B级,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风险防范能力达到C级,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会员单位应当承诺无条件金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

对账户信息要进行加密处理

目前扫码支付分两种,一种是用户的客户端上出现条码,商户来扫码;另一种则是商户向用户出示二维码,用户来扫码。在实际生活中,用户并不知晓这些黑白的二维码到底包含了哪些信息,大家比较担心二维码会泄露自己的账户信息。

据观察,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保护用户敏感信息进行了多方面规定。支付机构应通过设置条码使用效期、使用次数等方式,确保条码有效性和真实性,防止条码被重复使用、重复扣款。条码信息不应包含任何与客户及其账户相关的敏感信息,仅限包含当次支付相关信息。

特约商户相关系统生成的条码中,仅限包含与当次支付有关的特约商户、商品(服务)或商品(服务)订单等信息。移动终端展示的、由相关系统生成的条码中,不应直接包含本人账户信息;账户信息应加密处理。

移动终端完成条码扫描后,应正确、完整显示扫码内容,供客户确认。对于移动终端间的小额转账业务,付款方完成扫码后,移动终端应回显隐去姓氏的收款方姓名,供付款方确认。特约商户受理终端完成条码扫描后,应仅显示扫码成功并提示下一步操作,不得向特约商户展示条码中客户相关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