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9日
2017-01-18 13:58 来源: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核心提示: 可以预见,2017年网上超市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将会更加明显,在全国性市场形成少数寡头垄断的格局以后,地方性网络超市需要充分发挥其本地资源优势来获得生存空间。
日前,“2017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在“2017年度驻华使节与商贸企业家新年对话会”上向与会代表及媒体发布。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根据专家的评述报告撰写制作“2017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英文报告”,同期向香港及海外媒体和商界人士发布。
中国商业联合会开展年度“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发布活动已经14年了,在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支持和中国商贸杂志社的协助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包括中国商报记者在内的媒体人,对宏观经济和商贸流通行业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热点一
国内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着提高
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在预期增长目标内,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初见成效,表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个百分点。
2016年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变革进一步深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成为主流。在“互联网+ ”促进下,业态创新频出、网上零售活跃、大众消费有力,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增长。前三季度,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5%,与去年同期持平。2016年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69601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1833亿元,同比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768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额240496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餐饮收入29105亿元,同比增长10.9%。
2016年以来,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波动不大;网上实物商品零售活跃,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大众化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乡村消费品市场增速快于城镇的趋势减弱;限额以上单位,绝大部分类别商品零售额增速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上涨1.9%,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2016年前三季度,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消费品市场也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三季度以来,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好的积极的迹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特别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由负转正。工业品出厂价格结束了自2012年3月份以来长达54个月的负增长,9、10月份转负为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0月份高于1-8月份增速。
从以上因素和趋势分析,11、12月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16年全年GDP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
2017年下半年,党的十九大将召开,社会的稳定发展将成为2017年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看,2017年,虽然我国经济仍然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下行压力,但环境不会进一步趋劣,经济下行压力不会比2016年进一步加大,发展环境将会有所好转。预计2017年我国GDP增长6.7%左右,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仍将保持10%以上,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预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左右。
虽然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在向消费转换,但目前,投资仍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手段。2016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表现出向好的迹象,也表明中央的措施已见成效。2017年,稳增长、稳投资的措施力度不会减弱,房地产市场在政策的环境下,相比2016年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预计,2017年固定投资增速将与2016年持平或略高。
2017年,在经济稳定增长的环境下,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的政策,在9月份以后到位。下半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有所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2016年的退休金也进行了上调。10月以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多项文件措施,都有助于促进2017年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为扩大消费,中央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时,加快诚信建设,严厉打击“炒信”、“刷单”行为,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这将有助于市场秩序、消费环境的好转。
零售业、餐饮业以至整个流通业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入,业态创新、服务创新、体验创新方兴未艾,业态、市场进一步细化,供应链建设得到实体企业的重视,商品零售价格向市场回归。同时,传统实体店为走出困境,新业态、新企业为吸引客流,促销手段、促销频次、促销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商品供给结构将有所改善,新商品入市速度加快,品质有所提高,可选择性增强。
从目前发展趋势及2017年环境看,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上涨幅度预计在2.5%左右,也将有助于消费的稳定。
热点二
一系列公共服务和产业政策出台,
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未来一段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以此为核心的各项产业政策以及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必将推动流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经验将全面复制推广,进一步弥补制度性短板。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于2015年7月启动,在上海、南京、郑州、广州、成都、厦门、青岛、黄石、义乌等9个城市展开。九个城市分别围绕区域市场一体化、实体商业转型、物流枢纽建设、传统市场升级、流通城乡一体化、流通开放共享、流通地方立法、管理体制改革、内外贸一体化等9个主题进行,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已圆满结束,并取得了预期成效。下一步将进入试点成效宣传和经验复制推广阶段。目前,商务部已牵头梳理出关于流通创新发展机制、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流通设施发展模式、流通管理体制等4个方面的17项改革成果、48条典型经验和做法,准备以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对外发布,供各地学习借鉴。其中关于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大部门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商务综合执法、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等的经验做法,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准确切中流通领域难题,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复制推广将为解决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立法不足、标准缺失、监管不力、多头管理等体制性问题提供新思路、新突破,为补齐制约流通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流通”为流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动力。技术、管理和模式的创新始终是流通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尤其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流通产业受益良多,且已初步形成以“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PC终端、移动终端、智能穿戴、传感器等)”为主体的智慧流通体系。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互联网+流通”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具活力的领域,并提出加快推动流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流通创新发展、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拓展智能消费新领域、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和消费、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积极促进电子商务进社区、加快完善流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增强流通领域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健全流通法规标准体系和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环境等12点意见。目前,商务部已经完成《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流通升级战略研究》重大课题,下一步将牵头组织研究制订“中国流通2025”行动计划。计划的落地实施将为流通创新发展、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拓展消费新领域、促进创业就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劲动力,为流通领域落实补短板、降成本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和业态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受经济增速减缓、网络零售冲击、同业竞争加剧、成本快速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实体零售发展面临挑战、举步维艰,关店歇业潮此起彼伏。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意见针对零售业发展方式粗放、有效供给不足、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提出了调整商业结构、促进跨界融合、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18条意见。意见出台实施将为实体零售转型升级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另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商业地产“去库存”压力加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将成主要方向,实体商业业态布局将出现新的调整。以大卖场为代表的大业态加快整合重组,减少盲目扩张,逐步向城市综合体转变,主动“触网”,并着力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消费体验,形成城市生活中心;“小而美”将成为商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精准化、专业化、便利化为特征的专业店、便利店等小业态日渐受到重视,并将加快在城市社区和农村扩网加密,提高便利化程度,推动零售业态布局日益优化。
内贸流通“十三五”规划为流通产业发展绘制新蓝图。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于2016年11月11日联合发布《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紧密结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流通、信息化、标准化等发展战略,科学研判流通发展基础和形势,制订了“十三五”时期内贸流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提出了推进“互联网+流通”创新发展、提升流通供给水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强流通标准化建设、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对外开放合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9大任务。业内专家认为,规划着重强调互联网+流通带来的模式创新和功能变化,强化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对于推动流通发展的重要性,既是流通领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又为我国流通业未来五年发展提供了宏伟蓝图。
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从最近密集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可见一斑。但与综合经济实力及其国际地位相比,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还不强,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任务繁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重要历史机遇,其宗旨在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着力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流通产业是实现供需对接的主要阵地,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加快实体商业转型、推动O2O融合发展、适度扩大商业企业自营比例、促进流通降本增效、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等将成为下一步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近期出台的流通相关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淘汰落后与培育新动能、减负降本增效等为总基调,其出台与实施必将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重要的、积极的影响。专家认为,流通行业广大企业强烈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已出台文件的落实和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与下达,建议对近年来连续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以至问责,以真正实现中央政府扶持政策的初衷和达到应有的效果。
热点三
网络零售增速放缓,竞争融合促使电商改进经营策略
我国的网络零售市场经过多年快速增长,目前已稳居交易额世界第一的地位。在网络零售规模扩张的同时,商品日益丰富、服务不断升级,进入了由“量”到“质”的成熟化发展阶段。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网络零售增速明显下降是2016年的突出特点。前三季度,全国共实现网上零售额34651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27950亿元,增长25.1%,说明实体零售在加快转型,竞争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过程中,电商的盈利空间被压缩,竞争更为激烈,兼并与淘汰更加频繁,创新、拓展与试错将成为主题,2016年线上商业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今天“万能”的电商几乎可以把一切商品送到顾客手中。不仅如此,各领域竞争主体也在发生变化。大型平台式电商的介入与资源整合带来市场细分与重构,在网络生鲜零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天天果园”、“沱沱工社”为代表的早期生鲜电商主要定位于进口水果或绿色、有机等较高档的农产品。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与模式的变化,这一原本不被看好的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2012年以后,大量生鲜电商企业集中出现,由此引起的激烈竞争使得许多商家被淘汰。相比专业生鲜电商,这一领域对于京东、天猫、一号店等大型电商企业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拓展经营范围。虽然它们都在2013年左右开始试水生鲜,但其进入步伐显得更为慎重。而在2016年,当许多区域性生鲜电商陷入经营困境时,京东成立了单独的事业部并着力发展自营生鲜,其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与正在建设中的冷链体系成为这一决策的支撑。目前活跃在市场当中的顺丰优选、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等企业也分别在仓储物流、媒体宣传以及融资支持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磨练“内功”对于网络生鲜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线上超市平台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并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考验。由于服装、3C家电等领域的线上市场逐渐饱和,日用及快速消费品成为电商企业调整经营重心的方向。类比于实体店中主要经营这些品类的超市业态,“线上超市”的概念由此产生。2016年,京东、天猫都提出要“三年内成为线上超市第一”。在京东与沃尔玛达成合作以后,一号店也参与其中,并且高调开展促销活动。线上超市要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商品品类、配送时效等方面下功夫,这场比拼也可以被看成是京东与一号店的自营模式和天猫超市依托菜鸟联盟的平台模式之间的较量。
近期,向实体店延伸成为大型电商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的新特点。早在2014年底,淘宝就开出了位于广州的线下体验厅;京东在太原开设综合服务中心以后,又提出了基于村镇市场的“京东家电专卖店”计划,并与沃尔玛深入合作;“当当”也通过与步步高集团合作在长沙开设了实体门店“梅溪书院”,并依据当地的阅读大数据来精准选择所售图书。线上与线下零售之间从一开始的相互对立,到以实体零售商“触网”为主的单向融合,再到电商也主动向实体拓展的全面融合,表明两者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从竞争到融合,出现并非偶然,并有望成为一种趋势。
电商企业在农村市场、医药零售等一些领域的探索还在继续。农村网购市场仍然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据《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2016年上半年农村网购规模达3120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6475亿元。近年来,移动通讯终端的运用提升了农村网络消费的发展速度,但物流条件以及人口年龄和文化水平等依然是明显的制约因素。继而,电商企业拓展农村网购市场的重点也就在于商流和物流体系的构建。2016年,阿里的“村淘合伙人”制度更加强调由“创业者”到“服务者”的转变;京东继续发展“乡村推广员”,并开展由配送节点到推广员之间的无人机和无人车送货试验。
在医药网购方面,政府监管的角色更为突出。2016年7月,为期一年的“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因为暴露出诸多问题而不再延续。随后,天猫、京东等平台不再为入驻商家提供交易服务,仅保留商品展示和供求信息功能,而依托自身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资质开展药品自营业务。医药流通关乎百姓健康,需要在兼顾便捷与安全的双重要求之下努力寻找优化的解决方案。最近,以“叮当快药”、“快方送药”为代表的O2O药品电商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利用在线终端接收用户订购,并依托线下的合作药店或自营药店实现快速配送,这些探索都是值得肯定的。
专家还注意到,随着细分的市场领域被不断开发,寻找“蓝海”的机会越来越少,电商企业在调整经营布局的同时,也开始将差异化作为其经营策略。2016年的“双十一”就展现了各大电商不同的促销思路和活动主题。其中,天猫采取更加强调娱乐性的“网红直播”方式来吸引流量,营造狂欢气氛,新参与的“网易考拉”也选择了类似的做法。京东则倡导理性购物的观念,并与合作伙伴沃尔玛的线下实体店共同推出以“好物、低价”为主题的促销活动。苏宁易购设计了一系列包含“穿越”元素的互动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并注重发挥其O2O方面的优势。不得不承认,消费盛典一旦成为年度惯例,顾客感知的冲击效果就会有所减弱。商家通过新理念、新玩法来吸引眼球,正是经营创新与寻找突破的体现。
2016年“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集团实现销售额1207亿元、京东的交易额同比增长59%、苏宁的全渠道订单量增长193%……当我们看到这些成果的同时,还应当对电商“造节”的影响加以客观的反思。这场源于天猫前身“淘宝商城”单身节促销的活动已经进入到了第8个年头,涉及几十家电商平台和线下零售企业。但是从零售终端来看,折扣促销一直是平台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显然,单纯的价格战不仅难以持续,还会影响上游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甚至催生假冒伪劣现象。随着“双十一”的影响逐渐波及物流、快递、采购、生产等多个领域甚至海外市场,产品品质与服务供给的深层次改善更加值得期待。
总结2016年,我们在网购市场增速放缓、电商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看到了企业在拓展业务领域、塑造自身优势等方面的诸多新尝试和新做法。O2O、网红经济、大数据等近年来产生的新概念被更为深刻地应用于改进经营策略的具体措施之中。网购市场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已近尾声,千店一面的品类组合和简单重复的促销活动难以打动顾客。提升深层次经营能力与整合优质资源,将是这一领域“去泡沫化”的核心;而新的技术手段和时代热点只有与满足消费需求的本质相结合,才能形成具有持续性的价值创造能力。
可以预见,2017年网上超市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将会更加明显,在全国性市场形成少数寡头垄断的格局以后,地方性网络超市需要充分发挥其本地资源优势来获得生存空间。同时,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线上线下融合之势更加明显,提升顾客消费体验的指挥棒,将给复合型、全场景的零售服务模式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未来,将商业模式与技术手段有机融合,并适应消费诉求的变化趋势,是中国电商企业需要从战略到战术多个层面加以考虑的重点。
热点四
智慧商业模式初现,社交网络构建电商发展新格局
2016年,“互联网+流通”继续成为热词。国务院办公厅推出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流通创新发展,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拓展消费新领域,促进创业就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互联网加速渗透到各个商业领域,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各行业的共同选择;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各行业积极利用互联网探索转型路径。新的智慧商业模式,以及新的零售方式和渠道将为2017年中国商业带来巨大改变。
一、VR启动崭新智能商业模式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 (Virtual Reality) ,即虚拟现实,又译作灵境、幻真,是近年来才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视、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VR 让用户可以沉浸在一个幻想或复制出来的世界里,例如电子游戏、电影、模拟飞机驾驶仓;甚至可以模拟在现实世界里的存在。当前,互联网的兴起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令VR更容易渗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而这个科技上的突破将为商业活动带来新一轮冲击。根据艾媒研究,2016年中国 VR 市场估值为56.6亿元,2020年将会达到550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 (CAGR)为36%。而中国消费者对VR亦持有正面态度,一项由国家广告研究院,魔镜和知萌咨询机构所做的调研指出,多于三分之二的15-39岁受访者对VR科技非常感兴趣。
为了适应VR在国内的发展,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于2016年4月编制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工信部亦于10月份成立了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等,这些都令企业对发展VR趋之若鹜。因此,互联网公司巨头、电商和零售商都着眼于VR及增强现实(AR)等相关科技的发展,并趁此机会设定相关布局。自2014年,国内已经兴建了超过三千家VR体验馆,如万达于2016年4月在北京兴建了全国最大的VR体验馆,苏宁也于2016年5月宣布兴建300家VR体验馆等。另外,阿里巴巴年初成立了VR实验室并推行了BUY+虚拟现实购物计划。2016年10月,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展示了全球首个VR支付产品VR Pay,未来或许在虚拟环境中涉及支付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触控、凝视、点头等交互方式,在3D虚拟现实中完成支付,预计此技术未来可能利用于各种商贸支付中。而其他电商巨头也纷纷推出了VR发展策略,如腾讯将建立VR系统,京东等超过三十家企业成立了VR/AR产业推进联盟等。零售商方面,盒马鲜生于10月发布了首家VR实验超市。
虽然VR能为各商家带来无限商机,亦能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体验,但鉴于VR技术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开发商现正忙于改良VR头盔等硬件,希望用户在戴上头盔后不再感到头痛,头晕或眼部疲劳等症状。而且,不论是移动VR或者 PC VR,一般对电脑硬件配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特定要求或许会增加VR普及的难度。未来,只有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得以解决,用户方可充分享受VR体验。
二、微商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1亿,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转移,92.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达 61%。移动社交、移动电商加速发展,而社交与电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因此出现了微商这一个新的销售模式。
微商是指在移动端上进行商品售卖的小商家,主要以微信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媒体为平台做网络推广销售。国内庞大的移动社交网络,使微商得以盛行。人人电商的《2016移动社交电商行业数据报告》显示, 2013年到2016年微商商家规模增长迅猛,2016年商家规模已超过千万,到201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微信、萌店、微卖、口袋购物等成为一些较大的社交电商平台;很多中小微企业纷纷布局微商,因为渠道的传播成本较低,可以覆盖很大的目标客群。在微商平台,用户和商户是基于彼此信任的关系后再进行商品的销售买卖,因此,忠诚度更高,粘合性也更强。“以用户为中心”也就成为了移动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的核心差异。而且,社交电商能够在短时间散播,亦有效解决传统电商模式中库存、周转等诸多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微商的商业模式类似传销,如“云在指尖”2016年10月被湖北省咸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定性为传销,其在销售商品后给上线会员返佣,而且其返佣规则具有明显的“层级关系”、“入门费”、“团队计酬”等特征,构成了国务院《禁止传销条例》所指的传销行为,被没收违法所得3950万元,罚款150万元,微信亦将“云在指尖”相关公众账号封号。
社交电商未来前景如何,将取决于消费者对其信任以及依赖程度。专家指出,政府将立法规范社交电商的发展,促进社交电商市场更健康规范。预计2017年,微商行业将面临洗牌,优胜劣汰。
三、网红经济风行,直播平台商业化加速
2015年可以被称为网红年。网红是指网络红人,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直播等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上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活跃账号用户。他们通过持续发布原创内容或视频,积累大量的粉丝群。很多网红在走红以后,利用各种方式变现,产生经济价值。有些网红依靠广告变现,有更多的网红未来将更加注重发展个人电商,甚至与企业进行对接,助力于企业的品牌树立,提高销售规模,形成网红经济。易观预测,2016年中国网红产业规模达到528亿元,2018年将超过1000亿元。网红经济的兴起,为传统商业产业链带来很大的冲击。通过网红对商品或服务的推介,为冷冰冰的电子商贸带来了温度,与消费者有了直接的联系,同时也对观众输出了他们的一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粉丝会追随网红,而且愿意购买其推荐的产品。这些网红通过跟观众的直接对接,解决了传统行业产品库存积压和资金流回收过长等问题,成为传统商业移动互联时代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很多传统的制造业公司已经借助网红实现了互联网转型。今天,很多网红都已经不是以个体的身份出现,而是由专业的网红孵化公司打造、包装。网红的竞争已经成为专业网红孵化器公司之间的竞争。网红经济亦变得资本化、产业化。
其中,直播平台是现今最火的渠道,直接与粉丝交流,并且迅速转化成销售。例如,一些网红店主通过淘宝直播,让消费者直接点击购买。一些天猫旗舰店的品牌则与网红签约,邀请网红通过淘宝直播为品牌或产品代言;一些在国内还没开店的国外品牌,例如梅西百货,则通过淘宝直播,带领消费者虚拟参观在国外的实体店,让消费者对品牌有更多认识。而聚美、唯品会也通过网红直播凝聚更多观众,再把他们转化成客源增加销售。在2016年的“双十一”活动中,天猫举行了一场8小时的“即秀即买”时装秀,参与走秀的商品,全部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实时下单购买。很多国际一线大牌也参与了此活动,博柏利、玛莎拉蒂、New Balance、娇兰、RIMOWA、沙宣等品牌甚至在时装秀进行新品首发。
目前,网红经济及直播电商仍需面对很多挑战,直播平台多且杂乱,直播内容参差不齐,整个行业将会迎来大洗牌。此外,中国年轻的消费者普遍对新事物的新鲜感不会太长,当消费者变得成熟,就不再盲目从众“追星”。网红想要长久地红下去,必须懂得抓住消费者心理,深度了解目标客群的文化喜好,推介好的产品,提升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2017年,随着流通智能化建设推进,智慧流通理论和实践将不断进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会广泛应用,智慧物流、智慧商贸、智慧商圈也将快速发展。
热点五
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融合重构催生“新零售”
2016年的中国零售市场,是开启新旧零售交替的起点之年。这一年,中国零售业的“加减法”分化和洗牌加剧。此前19年未曾关一家门店的大润发,在这一年也打破零的纪录,虽然其关店不是因为业绩亏损而是物业原因,但也是“大卖场业态红利期终结”的映照。从大卖场到购物中心到百货店,传统零售业态尤其是“大店”进入全局性的调整期。比如从大卖场转向收费制仓储会员店,物美集团、泰国正大集团、武汉中百集团都开始整合上游供应链资源发展收费制会员商店。
2016年也是中国零售新业态、新模式集中涌现的一年。大店的调整、关闭,给新业态门店让出生长通道。便利店呈现规模性、连锁化、大范围的增长,社区小型超市、专业店、社区小店、生鲜专业店等以更为贴近消费者和目标客群的方式出现。便利店、小型社区超市仍是“小而美”店铺、小业态店创新的焦点。比如整个零售行业都在学习和效仿的生鲜传奇,以及其后的厨鲜生、乐大嘴、百果园、良品铺子、鲜丰水果、果多美、来伊份等,专注生鲜或休闲食品的“小而美”专业店铺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全家、罗森、7-11等日资便利店在中国开启全面便利化时代的产品创新,鲜食化、餐饮化、休闲化从日资便利店开始向中资便利店推进。家乐福的易家福便利超市、正大优鲜、麦德龙的合麦家便利店在2016年开始大跨步的门店测试和拓展,开启大卖场向小业态店的转型风潮。
互联网行业开始从上游供应链渗透线下零售门店。在江苏常州,利用互联网上B2B采购的团购店出现在大街小巷,形成对超市零食、休闲食品等的分流。团购店从电商渠道进货,以快速的供应链、有竞争力的价格、丰富的品类取胜。百联集团、华润万家、天虹商场、大商集团、银泰商业等大型零售集团都在线下商超或者百货商场门店内开出跨境电商的线下体验店。
以提升购物体验为目的的“跨界融合”催生出新的门店形态。3C数码领域,宏图三胞Brookstone 、乐语通讯Funtalk等重构商品供应链和门店形态的“新奇特”商品门店大量出现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在山东淄博,一家文具店出现澳洲牛排的“店中店”。一切以提升购物体验为目的的跨界融合成为新业态的一种表现形式。盒马鲜生将餐饮体验引入卖场,引发了消费爆点、人群的聚焦。苏宁小店直接开进社区,不仅前台经营销售日用必需品,实现“现场卖货”概念,店内后台也同样提供家电预售,承担售后、小区快递服务等,提供许多增值性服务,将门店与苏宁易购线上平台“打通”,无限扩大销售空间。
专家分析,在2016年大量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中,与以往不同的是线上线下开始出现融合加速的迹象。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线下企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与线上的打通。比如,3公里配送到家的盒马鲜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社区O2O门店实惠、食行、妙生活、邻趣等社区服务站、社区小店、社区生鲜自提点等都是线上线下打通的O2O模式。江苏常熟常客隆超市开出便利店和配送自提站功能相结合的社区e店、乡村e店、生鲜直投社区店,用智能物流柜解决生鲜O2O进社区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线上电商品牌走到线下开出实体店。原先只在线上互联网售卖的电商服饰品牌、零食品牌,在2016年开始走到线下开门店。在长沙,网上书店当当网和实体零售商步步高合作开出梅溪当当O+O书店。互联网休闲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在安徽开出第一家线下体验店。11月6日,卡西欧在杭州湖滨银泰in77开出门店,不同的消费者走进门店,其电子屏显示的商品会有所不同。这是商家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购物诉求,即时展示相匹配的商品,以此促进销售。
相对于前年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向线下渗透开出的母婴体验店、跨境电商体验馆,淘品牌的集合店,以及类似三只松鼠开出的线下门店,都不仅是单纯的线上品牌走到线下,提供体验,而是进行货品、价格、结算、仓储、配送等全购物流程的全渠道门店。
三是门店体验化、场景化。中国零售业过去几年谈论互联网工具很多,实际进步也很大,短板在于零售商线下场景化商品与服务能力不足,及线下与互联网工具结合有所欠缺,没有形成很好的线上线下闭环互动。2016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场景化成为行业创新的主流。在红孩子母婴店,商品的销售面积只占一定比重,整个门店反而是构建大体量的亲子活动、教育等区域用于体验。门店内也会设置茶歇等区域。而未来,随着门店体验功能探索,还可能出现运动、健身等的体验场景。
在重庆,砂之船奥特莱斯将西方的奢侈品和中国的农耕文化进行“混搭”,在奥特莱斯业态中植入社交场景,打造折扣购物卖场+农庄、运动馆、游乐园的复合场景商业。而所有门店体验元素的打造和互动空间的创造,都是为了拉长顾客在门店的停留时间,聚客,进而增加销售可能。
梳理2016年中国零售市场的新业态,北京600平米的乐语通讯Funtalk门店完全打破传统手机连锁店模式,在手机售卖区之外大量引进娱乐化、互动体验、前沿科技、家庭生活元素,提供很多功能性、增值性服务的模式;还有线上线下融合、门店发货的O2O盒马鲜生代表未来生鲜超市门店转型的探索,这两个案例值得格外关注。
展望2017年,发展新业态、组织新产品、打造新环境、运用新技术、尝试新模式和新营销,运用新管理和新的合作方式以及拓展新领域,将成为业内主流,并将催生“新零售”。专家认为,大店更向大空间、大体验、走购物中心化发展;小店则进一步到更为亲近消费者和更加细分。重点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重构,与消费者更近的生活服务业门店将出现。比如社区超市更注重生鲜和体验。小业态店品类更加专业和有效率,与消费者更近,更多生活服务业将融合零售门店,更快形成触达消费者和黏住消费者的优势,成为未来新零售的主流业态。
电子化触摸屏,即虚拟货架将大量出现,无限陈列商品。而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智能手机可以随身携带,进而消费者可以任意场景查看商品,并支付购买。门店IP化,通过潮流的设计,以及主题的赋予,未来零售门店、购物中心等将成为一个自带热点IP的社交性场所。
二是线上线下加速渗透融合,重构新的零售业态。国务院关于实体零售创新升级的文件提出,由分散独立的竞争主体向融合协同新生态转变。这为线上线下融合厘清了政策障碍。同时,线上线下融合技术的逐步成熟,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大范围的应用,导致应用成本相比过去几年大幅下降。O2O软件、系统的搭建成本、对线下体系的改造成本,相比过去大幅下降。
专家认为,通过现代物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线上线下,分析消费者数据,建立用户模型,将开启线下购物流程的数据化。在线上线下重构的新零售中,商超领域或将在2017年率先破冰。这是因为在电器、百货、商超传统实物零售的三大版块中,商超品类零售商有成熟配送体系,自营比重大,能控货,对商品毛利拥有更大掌控力。因此,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发展中,可能率先占据优势。另外目前商超市场格局仍未固化,给资本进入留下空间。
三是供应链重构,服务重构成为新零售核心。百货业向自营转型步伐已在加快,买手制百货、自营百货以及主题式百货不断出现。百货店实行根据每个商圈去细分客群的顾客分层,改变原来由品牌专柜集成的模式,转向按照顾客生活方式的主题组合商品,规划卖场,更加贴近顾客。百货店由原来简单只做商品的销售,真正转化成能够提供专业的消费服务,让顾客实现自我发现的强烈心理体验成为其价值体现。大量的零售企业将涉足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门店的竞争迈入“会员大战”的阶段,深挖会员机制,让会员权益更加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