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发布 网购增速放缓(二)-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 贵阳市电子商务行业商会 
主页 > 行业动态 > 热点聚焦 >

热点聚焦

“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发布 网购增速放缓(二)

2017年01月19日

热点六 

生活服务业稳步增长,餐饮业大众化转型趋向成熟,

服务型消费成为商业蓝海

2016年,随着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活服务业持续发展。同时,伴随国民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能力提高,人们对生活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

目前在八大生活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家政服务业、人像摄影业、家电服务业、沐浴业、洗染业,美容美发业)中,餐饮业仍然占比最大。根据商务部典型企业统计数据测算,2015年,餐饮企业单位为246.3万个,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51.8%,家政服务业企业64万家,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13.5%;住宿业经营单位达57.4万家,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12.1%,其他行业占比均不超过10%。2015年,八大生活服务业营业收入合计同比增长9.2%,较2014年上升0.9个百分点。从占比上看, 2015年,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为22375亿元,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53.6%,位居第一。

(一)大众化餐饮获得更多青睐。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全国餐饮收入达到29105亿元,同比增长10.9%,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餐饮企业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大众化餐饮、在线餐饮外卖广受欢迎。6月份,商务部重点监测餐饮企业中中式快餐销售增速,比中式正餐高6.3个百分点。从餐饮结构来看,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两头小、中间大的供给结构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大众消费需要的才能获得市场。

专家认为,随着国民收入增长,大众化餐饮市场空间很大。大众化餐饮不等于低价餐饮,而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餐饮,也不是为了迎合过去那种越高档越好,价格越贵越好,比较畸形的公务消费。现在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在转变,餐饮业也逐渐向品质、安全、绿色转型。

(二)线上餐饮高速增长,外卖贡献大。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线上餐饮市场规模为1615.5亿元,同比高速增长45%,占餐饮业总体规模的比重为5%,未来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迅速崛起的新业态——网上外卖,无疑是一种延伸和扩大。目前在网上外卖市场,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三足鼎立,不断发力。美团大众点评外卖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同比去年,美团的交易额增长了3倍多,7月份日均订单量超过450万,快餐是外卖的主力,特别是一些品牌类快餐成长的非常好。一些传统的正餐企业,例如眉州东坡针对外卖的专门套餐,订单量也比较大。除了传统的快餐外卖,下午茶、夜宵、鲜花、蛋糕等品类都增长很快,在某些城市,夜宵的外卖消费占到所有交易额的15%以上。

餐饮消费改变的背后,反映了经济水平的提升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愿意为外卖这种便利餐饮支付一定费用。尤其是对80后、90后年轻消费者来说,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对于便捷性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出发,以提升产品质量和餐饮服务水平为根本,线上餐饮有望做出更多贡献。

(三)外卖平台问题凸显,食品安全有待严格监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O2O模式的快速普及,网络外卖订餐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以网络外卖订餐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成为分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外卖订餐涉及线上预定、餐食制作、线下配送、支付开票、售后服务等多个服务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实际体验。特别是在2016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无资质店铺入驻主流网络外卖订餐平台后,一些网络外卖订餐服务企业存在用厕所洗手池洗菜、一次性餐盒重复使用、假证黑店平台订餐等问题相继曝光,引发了消费者对网络外卖订餐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担忧。中国消费者协会11月10日通报了2016年网络外卖订餐服务体验式调查结果,线下送餐服务及送餐质量体验部分存在七大突出问题:个别订单餐食存在异物等不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情况;个别平台准入审核不严,出现无资质商家在平台线上登记,在线下无证经营的情况;部分餐食外包装存在破损、食物撒漏、串味等情况,餐食外观体验相对较差;部分平台商家不能及时送达餐食;部分商家自行安排的送餐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服务主动性较差;部分平台未设订单取消选项;平台商家不主动提供正规发票。

(四)住宿、家政服务业步入O2O时代,行业标准有待建立。住宿业中包含了长短租公寓、民宿客栈、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农家乐等多种新型业态的其他旅馆,其比重达到44.2%。根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2015年,国内酒店全网点评量强劲增长,达到日均9.3万条,同比增长70.3%,顾客住宿后留下点评已是整个消费过程的一部分。

商务部典型企业调查显示,2015年商务部典型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50.7%,除携程、美团等第三方在线交易平台外,基于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在线销售、品牌在线直销等方式都在改写传统的住宿业营销方式。

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是发展趋势。随着电子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家政服务也步入O2O时代。智能终端APP软件可以帮助家政服务部门简化操作程序、优化人力资源、降低成本投入,使供需双方能够进行快速有效的对接。目前,传统家政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O2O平台或入驻其他专业平台,但是,由于家政行业属非标准化服务业,如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管控服务人员成为家政O2O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加快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从餐饮、住宿到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再到教育、旅游,生活服务业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行业。

专家预测,2017年我国居民整体消费结构中,服务性消费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是必然之势。80、90后消费者对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更加在意,催生相关服务市场。当前,80、90后日益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感受和服务,能提供“送服务到眼前”的企业备受欢迎。社区O2O把服务送到家门、餐饮O2O把饭送到嘴边;旅游O2O把行程送到眼前等。企业应当适应这种改变,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超过10亿,其中4G用户达6.6亿,掌握了这些手机用户的消费习惯,就会赢得市场。在生活服务业领域,相关APP已完全渗透衣、食、住、行各行业,比如美容美发APP、餐饮家政APP 、汽车服务APP 、租房买房APP 、教育医疗APP等等。传统的生活服务业有必要重视移动端这一尚未成熟又亟待开发的新兴市场。

除餐饮住宿等传统生活服务业外,我国居民对许多生活服务业的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供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预计未来,生活服务业的企业想要抢占市场份额,仍需提供更多全方位体验服务以打动消费者。身处以顾客体验为主导的时代,在同等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加强服务体验才能留住更多的客户。

热点七 

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网络交易失信行为得到有效治理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升了国民物质文化消费水平,并促进流通日益活跃,但同时我国商务领域的信用缺失现象也充分暴露。2016年,除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网络水军刷信誉、以P2P和众筹名义非法集资等失信现象频发,在我国商业领域以至全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月央视的“3·15”晚会曝光了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入住商家犹如黑作坊:食物制作现场“污水横流”,厨师“尝完的菜扔回锅里”,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虚假宣传,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小作坊入驻,一时间令消费者对网络外卖平台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制假售假一直是市场难以根除的顽疾之一。以化妆品为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在中国,约有40%的仿冒化妆品在网上销售。韩国消费者院发行的《消费者问题研究》刊文指出,在中国市场流通的假韩国化妆品正成为韩国化妆品产业发展的绊脚石。线上是很多韩国品牌在中国的首发渠道,参差不齐的代购和货源不明的美妆C店成为水货和假货的输出口。

据悉,消费者主要通过网店(55.8%)、社交网络(23.8%)以及中国国内化妆品店(13.2%)购买到了假冒产品。购后确认其真伪的途径不一,甚至有18.5%的消费者在购买韩国化妆品后不会去确认产品的真假,仅有14.4%的顾客通过韩国化妆品代理店或公司进行确认,这也给了假货流通提供了便利。

在商务信用缺失这一问题上,电商显然是“重灾区”。虽然实体与线上商家都存在偷逃骗税现象,但由于我国尚未对C2C个人网店征税,对实体零售造成不公平竞争。而目前已在纳税范围内的部分B2B、B2C模式的企业商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偷税漏税行为,网络购物“不开发票不上税”已成为潜规则。

网店销量是消费者购物选择的重要参考,因此,网店刷单现象普遍。有业内人士称,“十店九刷”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如果不刷,一些新店就显示不出来,按销量搜索就上不了前几页,买家看不到自然不会光顾。销量欺诈已经成为很多网店采用的灰色竞争手段。

可以看出,电商信用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2016年“双十一”消费趋势大数据》(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中国电商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发展过程仍存在诸多威胁与挑战,亟待修正完善。白皮书显示,一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售后服务困难、提前涨价再降价等问题不断影响电商用户购物体验,手机数码、鞋帽服饰等成为投诉重灾区。另一方面,不法分子更是借助这一时机,利用钓鱼网站、假二维码等诸多骗术骗取消费者财产。“双十一”左右1个月时间里,各类围绕“网购”的诈骗相比其他月份高出330%之多。

2016年,我国商业领域暴露的信用缺失问题依然很多。专家指出,其原因包括法治滞后、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社会管理没有到位等多方面。商务领域中的市场主体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人”理性大多有所增强,但仍有一些企业和个人片面追求利润,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出现了道德沦丧甚至信仰危机。

专家提醒,我们应看到在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积极推进之下,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11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政策吹风会上,就近几年来不少企业反映的线上线下特别是税收和监管方面存在不公平竞争问题,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表示,商务部积极推动立法,开展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专项整治,推动区域协作努力为零售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是商务部近几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由于电子商务、网购的发展,区域的界限、环节的界限、行业的界限被打破,而传统的监管模式是按属地、环节和行业管理设计的,对线上企业监管难度大,造成线上线下监管的宽严程度确实有一些差别。

近几年,商务部重点做了三件事:

第一,推动立法。推动《电子商务法》的立法进程,出台了《网络零售第三方平台交易规则制定程序规定》,研究制定了《电子商务经营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标准,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制度保障。

第二,开展了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专项整治。国务院成立了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汪洋副总理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商务部,组织了30多个部门开展了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成效已逐步显现。

第三,推动区域协作。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6个省市,已经打破了区域界限,在执法方面协同、衔接,对打击侵权假冒、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起到很好的作用。

下一步将加快立法进程,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不仅要促进线上线下公平竞争,也要促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既要反对垄断,也要反对恶性无序竞争,为零售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设完善的商务信用体系,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督,更离不开企业自律。在2016年“双11”前夕,国家发改委会同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商务部、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签订《关于对电子商务及分享经济领域“炒信”行为相关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行动计划》,协调有关电商、物流等企业共同签署《守信践约书》、《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书》,这是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事前信用承诺制度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年“双11”前夕,发改委组织有关电商发布了守信承诺书,今年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11家主要电商企业共同签署守信践约书,由信用中国网站统一发布。根据协议,各企业将加强内部信用管理,记录“炒信”行为信息。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等有关部门指导下,企业将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共享信用信息,并应用到各类场景中。此外,反“炒信”信用共享机制是一个开放的机制,凡是接受和认同的机构都可以申请参加。截至10月中旬,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实现与37家部委、32个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该平台归集到的联合惩戒对象,也就是黑名单信息共约1500万条,其中涉及到电子商务相关的企业有1.9万家。

2017年,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商务信用体系将趋完善,未来《电子商务法》的出台也将使目前电商领域存在的诸多不合规现象得到规范,电商市场将有法可依。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实体零售与电商的融合将日趋紧密,二者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也将随着《电子商务法》的出台逐渐减少。

热点八

农产品流通加速转型升级,订单农业风生水起

2016年,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得更加多样,以产定销、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推出,给农产品流通带来新活力。

一、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

2016年可谓农产品电商的蓬勃发展之年,电商进村给不少农户都带来新的商机。自去年以来,很多地区都在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系列工程,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并催生农村电商经纪人这一职业,帮助农民在网络上销售产品。过去两年间,城市网购渗透率已近饱和的情况下,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纷纷把抢滩农村市场作为新战略。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1000个县里,已经建成25万个电商村级服务点,而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淘宝村达1311个,创造直接就业机会超过84万个。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在线经营企业和商户达100万家,预计全年交易额将超过2200亿元,占整个电商交易额的比重从4.6%上升到6.2%,增幅达35%。

专家指出,农村电商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是短板。目前除一些大型电商平台的自有物流体系以外,适合乡村特点的二级物流网络还未形成,总体表现为物流成本高,冷链物流建设滞后。此外,从全国来看,普遍存在农产品种类繁多,标准化程度低,多处于粗加工阶段;拥有质量认证的农产品企业较少,“三品一标”农产品更是鱼目混珠,溯源手段推广应用也不足。业内人士认为,农产品上行需要建立集品控、物流和设计研发、营销推广等一体的服务体系,目前尚未形成。2017年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等领域的商业流通将出现大规模的变革,单纯中间商的日子将越来越难过,代之而起的将是农业互联网公司,物流网公司,农产品快递公司,专业农产品连锁公司及相关体验店。在农产品流通领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将催生诸多创业型公司,也将塑造一大批规模企业。

生鲜电商作为农产品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受到各类资本的青睐。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农产品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4.8%,预计到2018年可达11.2万亿元。而生鲜电商2015年交易规模达497.1亿元,同比增长80.8%,预计到2018年可达2365.8亿元。生鲜电商的交易量目前仅占整个农产品交易规模的1%,发展潜力巨大,成为下一个风口。目前,生鲜电商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淘汰赛,一边是关停、裁员和关店,主要服务于“长三角”的美味七七和壹桌网分别于4月和9月宣布暂停营业,一边是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巨头的进入与加持。有专家指出,生鲜电商的发展从盲目跟风进入到理性发展的时代,市场潜力依然存在。2017年将是生鲜电商们拼服务、拼供应链的差异化经营时代,生鲜产品品质和供应链管理是生鲜电商必须关注的两个问题。

二、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方式,目前每年有超过80%的农产品是经由全国4000多个农批市场进行分销。

然而,多年来农批市场里经营的客商基本都是以小农户、小商户为主,商家各进各的货,物流各送各的货,既浪费人力、物力、场地和运力,也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城市交通拥堵。经营主体毋须在物流设施、技术和管理上有任何作为。尽管农批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但其在物流与仓储方面都长期滞后,生鲜农产品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的形式为主,农产品损耗严重。电商的冲击加上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甚至有不少农批市场难以经营乃至关门倒闭。由此,一些农批市场开始了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有的农批市场开始试水电商,或与一些电商平台如阿里、京东及其他生鲜电商进行合作,或干脆自力更生,自建电商平台寻求出路;有的农批市场淘汰了小商户,着力扶持大中商户,打造特色农批品牌,将其市场规范化;也有农批市场开拓新的交易品类,打造一站式农批服务,如北京的盛华宏林批发市场,今年就在其原有的粮油水产批发的基础上新建其蔬果批发中心。

2017年,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关键是如何做。专家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020模式趋势已经明朗,应借助“批发市场+互联网”实现转型,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增加食品追溯功能,匹配仓储物流,实现电子化统一结算等。2017年及以后,农批市场与电商的结合会变得更加成熟,走向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完全固守传统模式的农批市场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三、订单农业风生水起

订单农业是指农户根据本身或其所在的专业合作社、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先行签定订单,然后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比起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先生产后找市场的做法,订单农业则为先找市场后生产,可以避免盲目生产,可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农业形式。

当前,“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为特征的订单农业,更是搭载“互联网+”的快车,与互联网逐步进行深度融合,给农业生产销售提供方便,为农民收益“保驾护航”。近年来,订单农业在全国多地盛行,为区域农业发展和地方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位于伊犁河谷西北部的新疆霍城县将订单农业发展作为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环节来抓,以订单合同促规模、以农产品品质拓市场,以订单农业增效益,其中惠远苗木公司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目前已与农户签订合同300多份,带动和辐射数千家农户致富;而在福建省连城县文亨镇,为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努力完善“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依托润丰食品、金土地食品等两家地瓜干加工企业,当地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将种植春地瓜的27户在册精准扶贫户组织起来,与企业签订产销订单,确保贫困户增产增收。

尽管订单农业目前发展得风生水起,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部分定单不能按期履约等诚信问题比较突出。此类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控的因素导致农产品减产,使订单不能如数完成或农民违约不卖给合同方;另一方面则是人为因素。防止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太小、太分散,容易出现“一哄而起”和“一哄而散”的现象,如此前发生的“蒜你狠”、“姜你军”、“向前葱”等情况。

专家指出,未来订单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会进一步深化,但仅靠互联网和订单合同仍然约束不了市场“疯狂”的跌宕起伏。2017年,要进一步解决好农民组织化问题,需发展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组织,把大部分农业生产者纳入到理性差异化的轨道,发展各种基地、合作社、农企等,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效协调供需之间的关系。

热点九

商业资本渗透整合加速,本土企业“走出去”开启海外并购新篇章

2016年,中国商业零售业的资本运作出现新花样。实体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略有减少,且开始朝多领域、泛商业、全产业链进军;而已成长为多业态、全渠道、多平台的巨型新零售企业,则依托各自的优势开始了互相投资、交叉融资等资本渗透式的新合作方式。

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企业供应链升级、宽松资金面支持、对外投资简政放权、资产配置需求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众多商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而未来在全球经济尚待复苏和中国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去”进行全球化布局。

一、资本融合加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10月初,沃尔玛宣布增持京东股份至10.8%,随后又以5千万美元战略投资京东旗下O2O平台新达达;此前6月份京东刚刚用15亿美元、接盘被沃尔玛收购的1号店。8月份,腾讯大幅增持京东,持股比例上升至21.25%,成为京东第一大股东。

另一联盟阿里与苏宁自2015年大手笔交叉持股以来,2016年6月淘宝282.33亿元认购成为苏宁云商第二大股东;11月,天猫超市生鲜独家运营商易果生鲜完成2亿美元融资;9月蚂蚁金服与春华资本共同向百胜中国投资4.6亿美元,且与百胜中国业务拆分同步进行。

就在线上线下两大联盟阵营逐渐形成,业内企业纷纷站队的同时,其他各领域实力巨头、区域大鳄们也并未固守原有疆土和领域。1月蘑菇街、美丽说按2:1对价以换股方式完成合作;4月茂业商业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维多利集团70%股权;7月,华润战略投资新美大再次进军线上市场;当月国美在线与大润发飞牛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物美、步步高分别耗资31亿元、15.88亿元完成重庆百货定增,并成为其第二、第三大股东;同时锦江收购铂涛酒店于年初完成,并随后收购维也纳酒店;经济型酒店代表如家则被首旅收入囊中。

跨界先锋三胞集团在2015年最后一天增持王府井后,于2016年7月完成南京文交所30%股权的收购,旗下南京新百对山东脐血库、安康通、三胞国际的并购已获股东会通过,“零售+医疗养老”的跨界转型之路正火热进行。

商业领域并购,万达集团仍然稳坐头把交椅,4月、7月和10月份均有并购大手笔亮出,加之其近几年在影视、体育、电商、旅游等领域的连续性收购动作,万达的商业触角已由地产深入到服务业各领域。加上同样投资医疗的百大集团、进军医学美容界的服装企业朗姿、布局互联网专车的商业城,以并购、参股、入资等形式为主的资本运作,成为各大企业扩张商业版图、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捷径和首选。

专家认为,当前国内消费正处在转型期,市场整体增速放缓,一方面企业成本、业绩压力仍在提升,而新的利润空间却日渐狭窄,另一方面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优秀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而经营一般的企业未来压力更加明显。此时整合和被整合都成为双方水到渠成的共同选择:有能力获得资金的企业借此整合市场,没有足够资金的企业则通过重组的货币环境获得退出通道。

对阿里、万达、华润、京东等巨头企业来说,在其全产业链布局中,用资本方式并购收编上下游企业是其多年的战略部署,又有政策、市场、环境等各方面的共同推动,多重因素使得强者愈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对于茂业、物美、步步高、三胞等区域龙头来说,无论是在行业内进行资本渗透、择机收购,还是跨界开拓新消费领域,做深做强区域市场、提高品牌的区域渗透力成为企业的共同目标,未来这些企业对各自深耕区域内的整合优化也将持续。

对于线上线下的资本融合,专家们指出,电商与实体经过几年对抗、竞争后进入融合期,在新零售、大商业的概念下,线上线下界限愈发模糊,无论是流量还是用户获取成本都在提升,谁也不可能被取代,谁也不能单腿走路,而自己最想获取的资源往往就是对方的擅长优势。既然无法征服,那么彼此渗透、合作共赢成为双方的不二选择。而通过资本血液联姻的双方比起单纯业务合作更能开启线上线下优势共享新时代。

2017年,随着新消费时代到来和经济结构转型,内贸同业资本间的并购仍将延续,线上线下资本融合热度持续增加,商业零售领域向上下游、横向产业链的渗透扩张将更多。

二、“走出去”外面更精彩,商业企业海外并购掀起新高潮

2016年10月底,普华永道发布“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市场回顾与前瞻”,报告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671宗,几乎是上年全年交易量的两倍,交易总金额逾1600亿美元。11月,商务部有关领导发表讲话证实,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企业并购掀起新热潮。收购主体多元化,涉及行业和区域多样化。与往年更多关注矿产、能源领域不同,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方向正转向制造业、消费品等行业。

商业服务领域,本土企业出海收购涉及到体育、酒店、影视、服装、百货、品牌、养老等多个领域,走出去的资本无论是从财务投资、业务拓展,还是企业升级、全球战略布局角度考量,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心态更加开放、视野也更为高远。

在海外并购道路上服装品牌企业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一方面伴随着消费升级需求,本就巨大的中国市场对国际化品牌的需求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大多起源于加工、品牌代理的服饰企业已经逐渐从服装企业向时尚集团进军。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既能让国内企业实现品牌国际化、走向全球时尚前沿;同时还可以丰富自身品牌种类,获得国际知名品牌的文化背景、品牌的研发团队、相关技术支持以及国外市场渠道和网络。未来在消费升级、资本扩张和产业转型的驱动力下,服装行业海外并购将呈加速之势。

在酒店领域,作为地标性资产类物业,国内企业扎堆并购海外酒店的喜好并没改变,且在2016年更加火热。据汤森路透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11月3日中资跨境并购酒店和住宿业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92.5亿美元,交易宗数达到17宗。而2015年的规模为18.4亿美元,14宗。海航、中国人寿投资和上海锦江集团等企业均有大笔交易成功。

专家分析,国内优质资产竞争激烈、回报率下行推动了海外投资;同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旅游服务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其增速是全球经济增速的2倍,吸引企业在此领域布局;对于本身就有旅游、酒店业务的中国商业企业来说,收购具有成熟运营经验的国际品牌和管理团队更有助于自身的提升和发展。

在两大领域海外并购消息频传的同时,也有企业走出去进行跨行业收购。例如苏宁约2.7亿欧元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股份;三胞集团则在今年完成了对以色列家政护理公司A.S. Nursing Company的收购;万达通过旗下AMC并购美国另一家电影院线卡麦克,7月又以9.21亿英镑并购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院线,这是万达首次在欧洲的电影院线投资。

伴随近几年国内市场的并购重组,优质资产越发稀缺,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大量企业被出售,形成卖方市场,这就形成了并购双方的供需;而畅通的资本渠道也为企业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加之国家外管局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真实并购业务的支持;同时,人民币汇率下行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实现资产保值。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国资本全球化的大趋势。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2016年仍有多起并购案例由于各种原因而暂停或放弃,给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出海经验。

海外并购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走向全球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发展的必经阶段。而基于现阶段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竞争态势,本土企业实现产业多元化、产业全球化、技术高级化的需求会愈加高涨,无论是企业升级、产业链拓展,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商业企业走向全球并购之道路。

热点十

融资上市和发展智能物流成为物流业热点,

商贸物流企业努力降低成本、下沉渠道 

2016年“双11”再次凸显出了物流的重要性。在这次“双11”促销大战中,京东、阿里、唯品会、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线上平台无一例外地将物流保障列入竞争焦点。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带来对物流配套需求的持续攀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1月20日发布报告,2016年1-10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87.2万亿元,增长6.1%。延续了2015年以来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1-10月社会物流总费用8.6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同期回落 0.7个百分点。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物流需求增速平稳,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物流费用规模低速增长,运行效率提升,商贸物流需求持续增长,1-10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54.2%。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物流行业的热点是什么呢?有哪些关键词能刻画即将出现的变化呢?

延续2016年的热点,民营物流公司上市将依然是2017年物流行业的关键词。2015年,圆通、中通分别在中美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开启了民营快递进军资本市场的征程。2017年,顺丰速运也有望完成借壳上市的所有流程,以上千亿的高估值登陆A股市场。与此同时,申通、百世、汇通等快递公司的上市计划也已经展开。另外,综合性物流公司德邦物流的上市道路也接近水到渠成,挂牌指日可待。

民营物流企业谋求上市,既是为追求更远大的发展目标,也是为在尚处风口之时拿到融资的高估值,并在快递物流业整体增幅逐渐下滑的大势中尽早做好抵御寒风的准备。物流包括快递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已经呈现增速下降的迹象。整体增幅下滑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行业洗牌,竞争将日趋激烈。上市融资备好充足的弹药以确保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

智能物流也将成为2017年物流关键词。2016年“双11”期间,京东集团在北京、西安等四个城市同时推出了无人机和无人车送货,充分展示了科技为物流业变革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京东还宣布,将在2017年春节后开建首个无人仓库,全面打造智能物流体系。与此同时,申通、阿里、顺丰等也在“双11”期间亮出了机器人在仓储自动化方面的应用成果,阿里巴巴也宣布将无人仓建设列入2017年的计划之中。可以预计,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智能物流有望成为各大物流公司竞相角逐的新重点。

技术进步为物流行业的升级换代带来广泛机遇,应用高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将成为2017年的热点。如果说阿里的菜鸟物流体系开创了物流生态圈建设之先河的话,那么,在2017年,更多企业的介入以及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将使得智慧物流生态圈的建设成为潮流。2016年11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通过大手笔收购兼并快速完成了互联网转型的传统线下批发市场运营商卓尔集团,推出了打造万亿智能交易生态圈的战略。该集团将以商品交易为原点,贯穿物流、金融、数据、软件、服务,打造全球化智能交易生态圈。在这个规划中,物流是重中之重,成为卓尔集团新的生意模式中的最重要发力点。该集团还特别推出了全国版的货运信息平台,以期通过分享经济的模式“让天下没有难发的货”。有统计数据显示,类似的货运信息平台在国内已经有200多个。随着各种智慧物流生态圈的推出,通过大浪淘沙,相信其中的佼佼者将会凸现出来。

发展智慧物流也是国家政策推动的重点。《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流通企业应用射频识别、传感器、卫星导航、智能投递等现代技术,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推动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建立智慧化物流分拨调配系统,加强人员、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信息有效匹配,促进智慧物流发展。”

降低物流成本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其中,物流标准化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路径。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重点企业提升装卸货效率3倍以上、货损率降低20%-70%、综合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目前的现状是,行业标准化多年来推行缓慢,尤其是干线物流难以标准化成为行业的主要痛点,也是制约物流效率提升的一大瓶颈。在刚刚发布的《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物流标准化。“加强标准宣贯,结合流通基础设施、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流通大数据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流通标准化示范,鼓励和支持更多地区和企业开展标准化应用项目。”2016年,商务部发布了《托盘共用系统运营管理规范》等7项物流领域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商贸物流标准体系。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企业意识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推动,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物流标准化有望成为行业热词。

渠道下沉成为商贸流通业的一个趋势。无论线下商贸企业还是线上电商, 都把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列入市场布局的重点。弥补农村物流短板,面向广大农村市场建立更加广泛的物流覆盖网络成为必然。《内贸“十三五”规划》提出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围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推进“三区四带”大流通网络和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城乡内贸流通协调发展,形成区域互补、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规划》特别指出,“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下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网络,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完善农资流通网络,鼓励农资配送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对接,推进农资配送中心建设,开展农资配送直供服务”。种种迹象表明,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下,“到农村去”,或将成为2017年商贸物流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