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4日
浅析: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辨析与发展策略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信息革命呼唤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分别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几个大的历史阶段。目前正在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两次产业革命。目前已经进入到信息革命这个第三次产业革命阶段。
农业革命以耕种技术、水利技术、养殖技术、采伐与捕猎技术,食物的加工和服装的加工技术,为主要标志。大幅度提升了原始社会的生产水平,工业革命以能源技术、制造技术、交通与通信技术、建筑技术、矿产采掘与冶炼技术为标志。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社会的生产水平。
信息革命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采集挖掘技术的大幅度进步为标志,正在极大地提升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这恐怕是那些还没有融入到信息革命的产业、企业感到创新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的根本原因。工业互联网是集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于一体的全球性工业创新载体。由于这些技术都还处在不断创新和高度迭代的阶段,所以说目前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成熟的工业互联网运行平台。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研究
目前人们对于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还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以下简短归类一下,人们心目中的几种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第一种是“互联网+工业服务”。典型的做法是在传统产品与设备中植入数字传感器,将用户使用产品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互联网平台,实现对产品运营状态的实时监控,作为预测维修时间、恰当准备维修费用、帮助客户统计运行数据、分析客户属性的客观依据,等等。
第二种是“工业服务+互联网”。典型的做法是设计制造企业,设计出制造业的所谓通用操作系统,向用户开放系统和IPC标准,帮助用户快速有效地开展产品研发、制造、试验,将线下的协同制造过程迁移到线上,并且消除协同制造企业之间集中售后服务,以及引入第三方售后服务的障碍。还有另外一种典型的做法,就是将用户的定制服务,移植到互联网上,让用户参与个性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等等。
第三种概念,就是“互联网+物联网+工业”。典型的做法是在成功的互联网平台上,加入物联网要素,以增加互联网平台的物质感。获取必要的物质性制造资源之后,再往前走一步,用互联网要素逐步改进传统制造业,打造所谓的新制造业态等等。
第四种概念,是“工业+物联网+互联网”。典型的做法是将实际运行的制造设备与生产线全面地进行数字化改造,并构造企业内部网络支撑环境,在设备级、产线级、企业级实现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之后再谋求接入互联网平台与数据中心,与外部开展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等业务。
第五种概念,把工业互联网理解为制造业的互联网公共平台。这种公共服务平台上,众多的行业和众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可以像电商平台一样让双边和多边用户,实现随机的合作或者是定向合作。这种概念是多数从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的企业、用户心目中的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第六种概念,把工业互联网作为构建信息化时代制造业生态系统的载体来对待。这种系统除了要具备上述五种基本要素之外,还要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设计、大规模制造、同质化消费模式转化为信息化时代的定制化设计、单件小批量生产、个性化消费模式的需求。
建设工业互联网的困难与策略
我们知道原始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被动适应,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分散封闭,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垄断,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协同共享。为什么呢?因为要想高质量、快节奏地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在传统的工业体系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至少有以下几个障碍难以克服。第一是技术标准,第二是行业分工,第三是资源约束。
具体来说,个性化的需求突出的是个性。而技术标准恰恰是用来过滤个性的。个性化的需求往往是跨界的,这就需要企业具备跨界行业分工的能力,而一般的企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具有这样跨行业分工能力的企业,如果为了单件生产而调配资源,那么代价极高。个性化消费属于快产性的需求,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么由于传统行业中同行业的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上同质化的,面对这种快闪的需求,谁都会感觉到资源不足。
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构建企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盈的公共平台,通过促进云端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行业的形成。最终实现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的目标,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目前航天云网以第六种概念为基础而构建。我们认为上述几种模式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基础,谈不上哪种认识更正确、哪种模式更先进更优越,都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迭代、优化和检验。相信最终一定会形成业界和全球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