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4日
共享经济: 理论与现实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共享经济也称合作消费或是协同消费,其实质是使用权的共享。共享经济属于“互联网+”经济模式的一种,是网络企业通过移动设备,利用网络支付、评价系统、GPS、LBS等网络技术手段,整合线下闲散物资或个人劳务,并以较低价格对供给方与需求方进行精准匹配,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实现“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的资源最优配置,达到供求双方收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既像传统消费一样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解决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忧虑,它承载着推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历史使命,是我国经济改革转型、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从共享到共享经济
(一)共享的内涵及演变
所谓共享( Sharing),即“共同拥有”和“共同分担”。现代社会,从电话聊天到线上聊天室、论坛发贴、分享音乐、图书和视频,再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共享无处不在[1]69。共享自古有之,原始社会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人类最初级的共享模式,即对财物共同所有的公有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开始出现,社会对所有权的共享机制被瓦解。社会分工和交易的出现,使得对物权的共享从原来所有权的共享转变为对使用权的共享,如借用、租赁、物物互换都是以使用为目的共享行为。但这种低级的共享受时空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难以形成一种经济或商业模式。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最终实现了收益的共享,这是共享的一种经济模式。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资本、生产、贸易的全球性扩张导致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更深化了经济社会的共享进程,“互联网+”成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共享模式。广义上说,“互联网+”经济模式及现代企业制度、证券债券制度、金融保险制度、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城镇化及各种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演绎着共享的理念。
共享不仅是一种法律行为、法律制度、组织形式或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蕴藏着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广义的共享,是指共同参与、共同分担的一种活动、组织、经济模式、制度或战略思想。如借用与租赁是一种使用权共享的法律行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种共享收益的投资模式,债券、证券、金融是共享资本的一种融资模式,保险是一种风险分摊的共享机制,全球化、一路一带、城镇化强调的共享理念是当代社会共享资源、技术、资本、生产资料和成果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共享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
共享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共享使用权比私人占有具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共享是不可抵挡的潮流,从线上到线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共享是清洁的、有生机的、人文的、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私人占有是落后、自私的、对社会发展不利的生活方式。共享的最高境界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可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二)共享经济的内涵、类型及演变
1.共享经济的内涵及其演变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共同首次提出,他们以“协同消费”描述了一种新的生活消费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个体通过第三方市场平台实现点对点的直接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1984年美国社会学者保罗·瑞恩提出了“LOHAS”理念,倡导爱健康、爱地球的可持续性生活方式。但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其所倡导的“更环保、更便捷、更和谐”的生活理念难以付诸实践。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出现,通过网络技术整合线下闲散物品或个人服务并以较低价格提供给使用者,进而通过“物尽其用”“按需分配”构建一个环保、便捷、和谐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一种可行的新的商业模式。2010年美国学者雷切尔·博茨曼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协同消费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并将其分为若干阶段。第一阶段是代码共享。如Linux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但信息流是单向的,用户不能参与其中进行评论和交流。第二阶段是生活共享或是内容共享。如脸谱、微博、QQ空间等。随着互联网web2. 0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论坛、社区开始出现,用户通过网络平台向陌生人分享信息、表达观点,但其分享形式局限于内容或信息分享,不涉及实物交易,一般也不存在金钱报酬。第三阶段是离线资源的共享。即线上的分享协作渗透和延伸至线下,并由此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经济、政治和消费世界。
共享从纯粹的无偿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向陌生人暂时转移私人物品使用权或是提供个人服务的共享商业模式,实现了从共享到共享经济的蜕变。2010年前后Uber和Airbnb等互联网共享网络平台出现,Uber在租车市场上、Airbnb在民宿租赁市场上的商业运作开启了共享经济时代,它们不仅启蒙和引领着全球共享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共享经济,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学者及业界对其均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最常见到的“共享经济”( Sharing Economy),还有“协同消费”(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点对点经济”( P2P Economy)、“网格经济”( Mesh Economy)、“零工经济”( Gig Economy)、“使用经济”( Access Economy)、“按需经济”( On—Demand Economy)等表述。这些称谓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共享经济的认识。也有学者将共享经济或分享经济称为“合作消费”“协作消费”“轻资产经济”“生活策略方式”“合作经济”“对等经济”“访问经济”等。综合已有文献,笔者认为共享经济是对共享的狭义解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借用互联网络平台、以共享使用权为目的的消费模式,当这种消费模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共享经济。
2.共享经济的基本要素及类型
关于共享经济的基本要素,有学者提出包括共同享有的理念、闲置产能、爱批判的社会群体及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也有学者提出共享经济包括三个要素。一是闲置资源。网络平台通过技术整合过剩产能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二是共享网络平台。这是共享经济的核心,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对闲置资源进行分销和推广。三是众多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各取所需地对共享经济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定制化和个性化。
共享经济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为产品服务系统( Product Service Systems)。旨在暂时获得某物的使用权,如借用、租赁等。二是再分配市场( Redistribution Markets)。主要是对旧货、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如二手货市场。三是协同式生活的方式( Collaborative Lifestyles)。指共同分享或是互换使用权,如拼车、物物互换等。但笔者认为共享经济的类型还应该包括技能或服务共享系统( Skillsor Services),即对特殊技能和个体劳动力的共享。如厨师、美容师的上门服务等。
共享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协同”和“合作”,强调“我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们的”“我帮助别人”“别人帮助我”的价值观。通过重复利用产品,充分利用每一个产品的价值,减少新产品的消费,达到“去物质化”。强调产品设计应该在个人消费需求与集体利益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其实质是使用权的共享。对剩余物资或服务的分享,使闲置资源再利用,是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共享经济之协作消费的核心价值。
3.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传统的汽车租赁业、酒店业等传统产业不同,共享经济网络平台公司是通过网络平台撮合交易获得佣金,网络平台公司不直接拥有固定资产,因而这是一种轻资产管理模式。据统计,作为全球共享经济的龙头企业,Airbnb和Uber过去3年的估值已分别达到255亿美元和510亿美元,其中Uber公司经过5年零11个月的发展,估值已达到500亿美元,成为全球用时最短、估值最高的非上市科技公司。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于2014年8月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英国5大主要领域的共享经济的经济规模将达到90亿英磅,而全球共享经济的经济规模将由2015年的15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3 350亿美元,甚至与传统的租赁行业平起平坐。总之,共享经济已成为社会服务行业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在交通、旅游、住宿、教育、社区生活等服务领域均获得全面发展,且各种共享模式层出不穷。不过,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的共享经济在涉足的领域和规模上仍远远不及美欧等发达国家
二、共享经济的前提与基本条件
共享经济既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或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首先需要清楚共享经济的边界在哪里。即哪些东西可以共享,哪些东西不能共享。其次,要明确共享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或是协同消费行为取决于信任、社会群体以及人们所能为社会提供的资源及分享方式。共享经济的产生依赖群聚的社会群体、闲置产能、共同享有的理念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其基本原理是:开放资产>封闭的资产,更多连接的思维>少数封闭的思维,开放带来的益处>开放带来的问题,我获益>我给予。因此,共享经济模式应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一)共享经济需要一个网络平台,以形成社会群体的群聚效应
共享经济企业或者共享网络公司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模式,主要通过创P2P( Peer toPeer)网络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商品或服务交易机会,或是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短期租给客户使用。如滴滴打车、Uber、一号快车等网约车公司都属于共享公司。因为共享经济的供需双方一般都是个体而不是组织,因此需要有网络平台对数量庞大的个体供需双方进行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供货池和需求各异的消费群体。互联网重拾了人们对社会群体的信心,社会化网络的新规则打破了原来的极权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创造了一个开放的、高参与度和充分自由的新社会,这种规则亦被称作“民众集体协作武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网络平台的市场运作是否成功。共享经济所有的规则、信任、资源等都必须依靠共享网络平台,这是共享经济所有元素流通的管道。共享网络平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做个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能将大型公司、机构、政府的资产(如资金和卫星地图)以及各种信息传递到参与者手中。共享经济的网络平台公司是共享经济不可或缺的核心,它主导着整个共享经济的发展和模式。通过互联网利用APP( Application)软件,实现O2O( Online To Offline)。共享经济的网络平台公司向供需双方提供交易机会以获得佣金,使共享经济的商业运作成为一种可能。
(二)共享经济需要有闲置产能
共享经济的目标是对闲置产能进行再分配,因而由不同个体提供的形形色色的闲置资产池是经济共享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共享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供给方提供的是个人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而非标准化的批量商品,因而具有量上的限制和质上的特殊性,一般均为各具特色的旧货或者专业服务。
(三)共享经济需要有共同享有的理念
协同消费的核心是共享,即须持有“我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们的”“我帮助你,别人帮助我”“与邻里共享一个电钻”等朴素的价值观念,通过共享使用权,才能实现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在这个共同享有的理念下,供给方在特定时间内通过提供服务或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需求方通过租借等共享方式使用物品而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从而实现“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的资源再配置原则。
(四)共享经济需要有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共享奉行的是互帮互助的文化理念,它需要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和互动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社会行为,不断强化个体之间的分享、合作、社交和忠诚度。随着各种共享形式的不断发展,那些共享的物品成为陌生人之间信任的运载工具。Freeccycle的创始人德容·比尔认为“共享社群把人们的信任价值发挥出来,这样的组织呈现了人性善和人文情杯的一面”。Craigsist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提出“信任是新的时代潮流”。传统的商业交易只是双方各取所需,而在共享的社会里,信誉资产是获取陌生人信任的凭证,并且帮助人们树立对社区生活的信念。在联系高度密切和更加透明的商业世界中,不诚实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而又及时的惩罚,即会损失信誉和社会经济价值,而诚实地共享和合作将会带来巨大回报。互动越频繁,越需要信任;越诚实守信,交际越广,就会赢得越多的信赖。正因为现在每个人都能彼此了解,所以那些真正赢得声誉的人,就是那些被他人信任的人。共享经济是基于陌生社群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模式,网络平台通过内部监督为参与者搭建了信用评价体系,信誉成为网络平台运作的基础,失信者将被驱逐而丧失参与资格。
以上四个基本条件是共享经济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享经济要成功地进行商业运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有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共享经济就只能停留在理想的阶段,而无法与现实接轨,最终只能走向最无疾而终的结局。
三、共享经济的价值分析
(一)个人自由与社群主义的结合:消费的集体化机制
共享经济得益于与其他社交网络的连接,在共享经济平台,需求方不但可以享受到低价与个性化服务,也得到了社交机会。对共享经济的企业而言,随着加入网络的节点及节点间的连接增加,网络的有用性(价值)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网络平台公司通过互联网重新整合社会闲散资源和富余劳动力,然后再按需精准配置,实现物尽其用,社会分配从专业化向社会化转变。专业化意味着标准化,社会化则意味着个性化,因而共享机制可令个体更自由地处分自己的财产和劳动力,进而令生活丰富多彩。比如,汽车共享带来了产品选择的多样化和消费行为的娱乐化,让用户们可以在不同的车辆之间随意流动,以前的各自独占变成共同体的分享使用;外出商旅不用住酒店,通过Airbnb住进当地人家里还可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去餐馆也可以在家里通过选择私厨举行家宴,等等。总之,共享经济能让个体更充分、更自由地享受个性化的生活。
共享经济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使自由职业合作关系更明确,商品和服务的大量消费者转化为共享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且共享经济或协作消费建立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共享的生态系统之上,无需牺牲各人自由和忠爱的生活方式。个体通过共享机制成为自由劳动者,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能充分实现并完全由自己支配,社会分配因此更公平合理。如在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出租车司机劳动成果的大部分被“份子钱”和各种税费所吞噬,如果司机通过共享机制借助网络平台直接与乘客联系,就能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既可降低乘客的车费,也可增加司机的收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经济还令劳动者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专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分工更加合理化。另外,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经济模式,使供求双方都能通过互联网发布自己可供分享或需求的物品,不仅能为特定的供给者或需求者提供可选择的交易对象,还有助于掌握交易对象更多的信息,避免欺诈性不公平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对闲置物资的再利用使得前期投入的成本要么已得到回收,要么当做沉没或折旧成本而收费较低廉,从而令共享闲置物资的边际成本更低,体现出更大的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优势。因此,共享经济是建立在个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模式,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分享生产资料和产品,有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共享经济生态系统。
协同消费最大的特点,在于为供需双方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即消费的集体化机制。社会化网络重建了人们对社会群体的信心,消费方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固化的形式变成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共享式合作消费。在共享经济中,网络社群是共享经济的基础。互联网由若干个网络社群组成,不同的网络社群都有特定组织形式、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共享经济网络社群不同于以销售商品为目的的淘宝、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及其他网络社群,虽然两者都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交易机会,但两者之间有许多不同。首先是交易的目标不同。共享经济社群的目标是通过对闲置物资的共享实现“各取所需,物尽其用”;电商社群的目标是通过买卖博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是交易的核心不同。共享经济网络社群是以闲置物资的“使用权”为交易目的,供需双方或是一种租赁法律行为,或是物物互换行为,或是短期的劳务交换行为;而电商网络平台交易的是商品的“所有权”,供需双方是买卖合同关系。最后是交易的内容不同。共享经济网络平台交易的是个人闲置的物品或者服务,而电商网络平台交易的是批量的、标准化的新商品。
伴随着共享行为令社团关系重建和社区价值被人们重新发掘,一种能在个体需求、集体社团和地球环境中找到平衡点的新的社会机制———集体协同消费机制出现了。在这种集体协同消费的新社会机制中,互联网使我们重新考虑集体社会的价值:与他人共享物品以及参与公益,能使我们从对物质的追求中抽离出来。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高消费的状态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对物质的无尽追求也会与朋友、家人、邻居及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远。这种觉醒促使我们重新构建集体社会,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联系起来一起共享物质。社群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对个人自由的批判和限制,而是通过共享机制达到个体与社会、国家全面协调发展的集体主义理想目标,实现消费的集体化机制。
(二)消费主义的革命:“去物质化”的消费观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消费主义认为:消费能刺激经济发展,因为消费使我们不断购买、使用和淘汰产品[13]。消费主义甚至鼓吹不要节俭。但过度消费不仅会透支大多数消费者的财力,而且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消费,浪费社会有限的资源。挪威经济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伦( Thorstein Veblen)于1899提出“炫耀性消费”,指的是消费者通过购买价格超出实用性的商品来标榜自己[15]。消费主义的本质就是挥霍性消费,其关注的是消费品的时尚价值而非实用功能,是一种典型的“炫耀性消费”。时尚势必缩短消费品的使用寿命,而仍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被淘汰的越多,社会财富浪费也越大。如手机的有效使用周期一般在10年以上,但日本手机的使用周期仅为1年,美英两国每年被扔掉的还能正常使用的手机分别达到1. 3亿台和1 500万台。
过度消费、时尚消费会导致资源浪费,是一种非理性的物质消费观。如果能改变过度消费的习惯,提倡并发展社团共享,那么对产品的供求便都会降低。比如人们平均共享一辆汽车就可以减少7~8辆出行的车辆,如果整个社会以不拥有私家车为社会风尚和终极享受,就可摆脱私人占有的束缚[1]129-130。共享产品和服务,从产品数量最大化的经济模式转向产品使用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模式,社会合作效率和商业效率将实现完美结合,商业盈利模式则会转向收取会员费或是租金。英特飞( In-terface)的创始人雷·德森( Ray Anderson)认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巨大、富裕、普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运转机制———商业机制和工业化,但这对地球而言却是一个灾难。因而要彻底改变“开发、制造、废弃”的生产模式,转为“只要租赁,无需购买”的消费模式。协同消费能给人们提供跨越所有权的限制去享用不属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既节约了资金、空间和时间,又增加了物品的使用效率,减少了浪费,促进了产品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消化社会过度产能和过度消费带来的剩余物品。共享经济对闲置资源的利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使交易内容从以所有权为主转变为以使用权为重。具体来说,共享经济将会带来如下改变。一是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即认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应浪费资源,而应充分利用资源。二是社会进步的标准将发生改变。传统的以卖出多少产品为衡量标准的产品导向型消费系统,将转变为另一种价值衡量标准多元化的消费系统。
共享经济或协同消费的核心是共享,它把我们从拥有更多物品的追求中解放出来,其发展趋势或许能使人类回到本质而非身心奴役于物质。共享经济或者协同消费通过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可以减少浪费,避免“不必要的消费”或“过度消费”,形成一种“去物质化”的健康的生活态度。这种观念的转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家而言,发展共享经济就要摒弃盲目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要从以“投资”“出口”为主的能耗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协作消费”的节能型发展模式;对个人而言,倡导协同消费有助于建立“去物质化”的消费观,实现从追求“有住房”到“有房住”、从“有车开”到“有车坐”、从“占有”到“使用”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使人们从“房奴”、“车奴”、“拜物”的“物质主义”枷锁中解脱出来,去追求和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对社会而言,共享经济节约了社会资源,有助于建立节能环保的生态社会发展模式,有助于发挥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资源配置的颠覆性理念:“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
美国胡佛研究所( Hoover Institution)的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斯彭斯( Michacl Spence)曾指出,“经济学最终要解决的不是市场问题,而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和配置问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与市场,但绝不仅仅关乎市场盈利与产出的多少。长远来看,经济发展中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问题。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其初衷是免费为消费者共享使用权提供便利。
如Couchsurfing、Freecycle是消费者通过在线与陌生人共享闲置物品使用权的非营利性网络平台;其后的Uber、Airbnb则是基于协同消费理念构建的一种商业模式,是基于共享闲置物资使用权的“互联网+闲置资源”的共享经济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互联网+服务”的经济模式。从社会生产角度看,共享经济节省了社会资源,转变了经济增长模式,因而“共享经济是颠覆性的商业革命”。共享经济是服务性经济或功能性经济,其商业模式从产品销售转向服务提供,因而带来的利润比纯粹的产品销售要高很多。共享商品和服务的使用权,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社会对新产品的需求,进而可缩小经济活动规模,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和分配模式,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共享经济的作用和意义在于能促进产品循环,建立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实现“物尽其用”和“各取所需”的目标。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对“使用权”的共享和对“闲置资源”的再配置,其理念对我国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共享经济可为经济体制改革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全民所有或国有不应以实际占有为依据,而关键在于控制力,因而可在国有企业中适当引入民营资本,通过建立民间资本与国有垄断资本在经营管理及收益上的共享机制,让民营企业也能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其次,在宏观调控层面上,不能继续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要改变以投资促增长的发展模式。因为过度投资必将带来产能过剩,而共享经济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最后,共享经济模式是经济改革转型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重要路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解决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实现共同参与、同共致富的共享发展;通过对城市闲置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农村的再配置,有助于消除城乡差别,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配置的均等化,达到共享发展的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采取共享经济模式进行精准扶贫,有助于实现共享发展。
(四)与循环经济的切合: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型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Boulding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专着《宇宙飞船经济观》一书中提出,指的是在经济发展中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实现资源化、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而实现对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共享网络平台的发展和完善,令人们将开放的现有资源快速转变为可交易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使共享经济能带来卓越的增长。将现有的资源转型为新的公用设施,并令其产生新的价值,这是共享经济的“天赋”。
共享经济与循环经济有共同的目标,但发生在不同的环节。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尽可能地少用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其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经济。共享经济是通过共享使用权,消费过剩或闲置的资源,是一种协同消费方式,可以减少生产投入,节省资源,提高产品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共享经济则发生在分配或消费领域,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消费领域的延伸。循环经济遵循的是“生产产品—消费—再生产”的生产模式;共享经济遵循的是“生产产品—消费—再消费”的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再生产利用,对资源的再利用需要生产损耗,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再利用资源的效率还不是最优;而共享经济只发生在消费领域,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不需要生产成本,只需要交易成本,没有生产损耗和环境污染,是最节省和最环保的一种循环模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最理想的生态经济。可见,共享经济与循环经济两者是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共享经济可以看作经济大循环中的一个子循环。即:“生产产品—消费—再消费—再生产产品”。共享经济的支持者认为,共享商品和服务的使用权,会为充分和有效利用资源创建更多的机会,进而会缩小经济活动规模,即会产生环境效益[9]。因而应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消费循环模式,尽可能减少生产循环模式。共享经济通过社群分享,每一个体各取所需,有利于实现供需双方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因为共享的是闲置物资,因而能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享机制的效益从社群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实现个体自由和确保个体发展的同时,维护了社会整体利益,创造了生态型文明社会。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路径是“生产产品—消费产品—淘汰产品—再生产产品”的资源损耗型的资源配置方式,共享经济的发展路径是“生产产品—消费产品—多次消费”的资源配置方式。共享经济这种低交易成本、高效率、少浪费的消费模式,是对过度消费的反思,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五)法律机制的嬗变:从契约到信用
传统上,契约是商业交易中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传统的交易模式一般以契约作为交易履行的依据或者纠纷解决的凭据,因而契约对维护交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契约交易受到挑战。虽然合法的电子证据具有证明力,但因网络交易不受时空限制,交易双方可能路途遥远,加之电子证据取证比较困难,诉讼成本高,通过诉讼解决电子商务纠纷在客观上困难重重,因而契约维持电子商务交易的功能渐渐被淡化,对交易双方的约束力也在消减。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共享经济的调研报告显示,信任是发展共享经济的核心,没有信任就没有共享经济,“信任、便利性和参与感是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共享经济的交易因为不是现货交易,双方当事人可能互不相识,而且因为见不到交易标的实物,买卖双方都存在交易风险。具体而言,买方可能面临假冒伪劣货品或付款却收不到货的风险,卖方可能面临被退货或收不到货款的风险。对此,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内部监督的信用评价机制,可以同时约束供方和需方。首先,网络平台可通过保险金或保证金构建信用机制。通过向供方提供最优保障机制,网络平台可以消除需方的道德风险,通过对需方采取激励措施,可以平衡道德风险,使供方和需方通过自律建立信用基础。网络平台公司可以要求需方提供保证金,以确保共享物品的需方受到损害时能得到赔偿,也可以通过是否继续接纳作为会员激励供方诚实守信,如果供方违规,则可能被逐出共享网络平台社群。
其次,网络平台可建立信用评级机制。为确保交易更透明、更安全,网络平台为交易双方建立了信用评级的公共监督系统,令个体之间的纠纷基本上都能在网络平台社群内得到解决。如在淘宝网络平台,买方要先支付贷款到淘宝帐户,交易确认后淘宝帐户才会将贷款转移支付给卖方,而买方还可通过退款退货机制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卖方也可以提出异议,从而使交易双方的安全均有了充分保障。共享经济网络平台为每个帐户建立了“信誉银行”,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足迹或是行为都储存在网络社群的“信誉银行”中,而这些信用完全来自客户端的评价,较高的信誉度更容易被平台推荐,从而获得更高的排位和曝光率,让新的交易更容易达成。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也遵循马太效应的原理:即强者更强,弱者被淘汰。良好的信誉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回报。共享经济的市场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信任交易障碍等问题。
共享经济平台在量化信用、形成信誉、建立信任等方面尚有不少工作要做。信用的良性发展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和机制,比如网络平台内部监督的评分机制、经济杠杆奖惩、接受投诉举报、公开公平的推荐或告示等,对建立信任氛围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I. yft等依靠“推荐机制+评分系统+背景验证”来保证信任体制建立; PP租车平台依靠“会员机制+评价机制+安全机制+保险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来保障信任体系的建立。供需双方身份的可信度、物品和服务质量的保证、二手物品的流转如何保证定价公平、交易坦诚等信用机制的建立等,都是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4]83。供需双方的信任首先源于平台公司自身的信用,因为交易规则、交易程序、交易争议的处理结果都是基于对平台公司的信任,由平台公司单方面决定。
目前我国互联网平台的内部监督不尽完善,网络平台对当事人评级的客观性难以鉴别,最终可能产生德道风险,导致信用评级体制“失信”。“失信”一般有如下两种情形:一是滥用信用评级权。如买方可能以给予差评作为交易条件,要求卖方给予优惠,或因信息掌握不足而作出错误判断,导致其对交易结果不满意而作出不客观的评价等。二是虚假信用评级。这主要是指当事人为了获得好评,可能通过虚假交易甚至通过刷单进行虚假评价,或是通过贿赂买方修改和消除不利评价等等。信用是支撑“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交易的是单一的闲置产品或者是旧产品,买方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所以此时供货方对商品的真实描述很重要。同时,网络平台内部监管机制必须确保公众获取公共信息,而且不能通过分享新闻使得公共资源为私人服务或私有化公共资源,共享经济需要为参与各方提供完整的信息和值得信赖的声誉。在联系高度密切和更加透明的互联网世界中,失信行为将会受到严厉而及时的惩罚,诚实地共享和合作则可带来巨大回报。因此互动越频繁,越需要信任;越诚实守信,交际越广,就会赢得越多的信誉。信用是“互联网+”经济模式重要的无形资产,甚至是市场准入的条件。对于信用不佳者,可以对其实行市场禁入。特别地,如果平台的信用评级与国家的个人信用大数据库对接,将个人信用记录纳入国家个人信用评级数据库,则对建立个人诚信体制更有意义。“互联网+”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以契约为依托的交易模式,信用成为了“互联网+”经济模式的灵魂。从这个层面讲,“互联网+”的信用评级机制不仅有利于共享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
四、共享经济的现实:问题及完善
(一)共享经济尴尬的法律地位
共享经济模式形成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其时,失业率上升带来了大量闲置劳动力,收入锐减使基层民众生活变得拮据。空置的房屋、车辆、旧货通过互联网向陌生人出租使用权,不少家庭由此获益以补贴家庭开支。可见,共享经济是基层民众为了摆脱生活困境或是解决生活难题而创立的一种消费模式,它具有很深的草根情结或群众基础。加之互联网与生俱来具有的民主性和草根性,令其对共享经济领域的利基市场( Niche)带来重要贡献。
共享经济的启蒙者Uber和Airbnb因资本的介入而缔造了全球性的网络平台公司。Uber及中国的滴滴快的将私家车接入网络平台,进入受市场准入管制的出租车市场,通过补贴以低价和优质服务赢得了基层消费者的青睐。但Uber将私家车纳入受管理的出租车行业涉嫌违法运营,其在美国本土之外的世界各地的运营因此受到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和监管部门的查处,尽管其业务遍布5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城市,但除美国本土之外,其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有市场而没法律地位的困境。这也是共享经济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缺乏合法性。专车类共享经济自2012年在我国诞生以来,直到交通运输部2016年7月14日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于当年11月1日实施,其运行才开始走向合法化,我国也因此而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一个专车类共享经济合法化的国家。
(二)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远忧近虑
共享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所涉及的闲置资源对物主而言是一种沉没成本②,如果通过共享机制盘活这些资源,就可以通过盈利降低沉没成本的损耗。同时,共享经济自身也存在商业运作的沉没成本,它是网络平台为发展市场的一种投入。与闲置资源沉没成本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新增的沉没成本,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标榜共享经济模式的公司可能会因此走向倒闭。共享经济承载着美好的理念,然而,如同SnapGoods一样揣着“与邻居共享一个电钻”理念去经营网站的Ecomodo、Crowd Rent、Share Some Sugar、Neighborgoods、Thingloop、OhSoWe等7家共享网络公司,如今只有Neighborgoods被一位对该理念有着个人兴趣的投资者拯救而幸存下来,其他共享网络公司都已关门大吉。但Neighborrow的创始人Berk已于2009年放弃为该公司寻求资金,他认为分享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冷漠的人心,而不是资金、信任、保险或是用户界面的问题。当然他仍然在尝试着使共享经济运转起来,如果有人在Neighborrow上寻找某件目录表上没有的东西,而该物件价格又不超过250美元,Berk就会从亚马逊买给这些用户,并要求他们把工具传递给下一个有需要的人。伴随着激励人群互动和减少浪费的共享平台的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种奇怪的方式塞进“邻里共享”协同消费理念的公司,有的公司甚至完全扭曲了共享的涵义。共享经济的理想与现实不对接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任何商业模式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也许这正是许多共享网络公司虽然揣着理想但却不得不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倒闭的原因。如今Uber为占领市场损耗近26亿美金,但依旧未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如果没有补贴,滴滴快的和Uber能否留住司机和乘客、其后期利润增长能否弥补前期大量的投入、其盈利点何在、盈利能力如何以及能否可持续发展等,均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经营的合法化问题亦是前途未卜。共享经济为开拓市场而投入巨大资金,形成了庞大的沉没成本,若不能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则势必会阻碍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共享经济的监管困境
芭芭拉·范舍维克致力于研究使互联网成为一个鼓励创新和言论自由、且用户可以在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板块中进行交流的平台。他认为互联网的成功归结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用户能不受网络提供商的影响进行自主选择;二是在网络中进行创新无须经过网络提供商的许可;三是网络是无限制的,不知道、也不关心用户的使用方式;四是在网络上进行创新的成本很低。不可否认,现在共享经济的网络平台正切合了范舍维克的互联网平台自由主义思想,进而导致共享经济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快速成长。
共享经济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共同的特征是其商业的重点不是所有权而是使用权,因此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均为异构,因而应对共享经济市场进行监管,以确保传统公司和非传统公司之间公平的市场竞争[22]。如果任何房东都可以将自己的住房在网络平台登记后就能对外出租,就会对传统酒店的经营带来冲击,同时也会给所在小区的其他住户带来不便和滋扰。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时匹配需求与供应,其潜在的宏观经济收益巨大。但由于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府、环境、劳工和社会的监管,也会带来诸多问题。Airbnb和Uber的共享经济平台便被指存在避税和侵蚀劳工权利等问题。共享经济公司经常违反现行法律和共享政策,以至于政府既担心消费者的安全,又担心税收会减少。目前共享经济的发展因缺乏制度保障而具有不确定性,其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冲突也引起了不少社会和法律问题。如Uber在多国受到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和监管部门的查处;国内的滴滴快车等专车曾涉嫌非法运营,同样遭受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和执法部门的查处,而且因资本的注入采取低价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也破坏了现行出租车行业的竞争秩序。总之,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应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共享经济的法律建议
在共享经济中,政府既是网络平台创建的赋权者,又是网络民众利益的扞卫者。政府对共享经济的监管及完善,意味着要客观地、妥善地处理它的阴暗面。要确保共享经济健康发展,还应避免市场监管的失败,防止某些市场获得较其他市场不公平的优势。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应该符合法治要求。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势必会对现行制度和秩序造成冲击,但监管套利是不可取的。只有受到法律制度保障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共享经济应该采取科学的商业模式。任何商业行为都是以盈利为目标,任何市场的开发也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但过度的资本运作可能导致市场滥用其优势地位,违背市场规律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必将破坏现有秩序。共享经济应当创造真正的消费者,而不仅是通过补贴来吸引消费者。三是应加强政府的监督与引导。监管共享经济是政府必须面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共享经济的商业活动,政府机构应当有所作为,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在新的规则出台之前,可以运用相关的法理,借鉴现行的法律法规,引导市场建立内部自律监督机制,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五、结语
作为一种消费协同模式,共享经济的理念在于共享使用权、实现对闲置资源的再配置,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克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焦虑,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经济,降低新产品的生产量和原材料消耗,最终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共享经济以消费者和社区利益为导向,但带来的结果却是多方获利。新型的共享经济企业并不会对现有商业造成必然的打击,在良好的社会节能效应和高度的用户忠诚度下,完全可以把人类的消费模式从传统的、垂直的零售模式转变为协作的消费模式。共享资源的使用权构建了社会资本(如公众互相分享的过程),使得商品和服务的分配更加公平。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共享经济通过共享使用权对闲置资源实现再配置,这一过程离不开资本的支持,然而资本逐利的本性可能异化共享经济的理念,挑战现行的制度和秩序。因而理性看待共享经济所蕴藏的商机,探寻符合市场规律和现行制度的发展模式,是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广东财经大学 董成惠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