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GDP贡献不是少,是难被衡量-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 贵阳市电子商务行业商会 
主页 > 行业动态 > 热点聚焦 >

热点聚焦

数字经济对GDP贡献不是少,是难被衡量

2018年02月08日

 

数字经济对GDP贡献不是少,是难被衡量

来源:新京报

导读:现在,很多学者把数字经济等同于ICT产业,将其贡献等同于ICT产业的贡献,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根据OECD出版的一份报告,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应该包括三部分: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对消费者福利的提升。

数字经济对于GDP和生产率的贡献其实是客观存在的,不过,GDP核算系统在很多地方已不能与时代相适应。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会议,会议的议题是讨论数字经济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关于这个问题,参会者的争议很大,大部分参会者认为数字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十分可观,但也有一部分参会者并不认同。

数字经济的贡献难被看到

其中,一位学者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他指出,从历史数据看,作为数字经济载体的信息通信产业(简称ICT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不过是7%,远不如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更为重要的是,虽然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上升缓慢,甚至在一些年份中出现了下降。因此,并没有证据表明数字经济提升了中国的生产率。所以,他认为现阶段不应将数字经济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应更多地依靠传统产业来拉动经济。

这位学者的论据确实不虚——如果翻翻相关资料,就不难发现各国的ICT产业对GDP的贡献平均在5%左右,和其给出的数据基本吻合。而如果对各国数字经济规模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做一些简单分析,更是不难发现这两者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甚至在一些国家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事实上,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了这种现象。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试图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经济贡献进行测算。但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统计显示,计算机产业几乎对生产率没有贡献,对GDP的贡献也很小。这一发现被称为“索洛悖论”。

后来,有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各自的研究中发现了类似“索洛悖论”的结果。从统计上看,无论是计算机、互联网,还是最近火热的人工智能,似乎都没给生产率和GDP带来明显的贡献。

由于这一现象,有学者对技术进步的贡献表示出了悲观。例如,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罗伯特·戈登在其畅销书《美国经济增长的起落》中就认为,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在不断下降,所谓的“数字经济革命”带来的增长远不如上世纪初的电气化革命。

那么,关于“索洛悖论”,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正在发生的“数字经济革命”究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还是一场虚幻?我们即将面临的究竟是新的经济繁荣,还是长期的停滞呢?数字经济又到底能不能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动力呢?

GDP核算系统需与时俱进

在我看来,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对数字经济的测量说起。现在,很多学者把数字经济等同于ICT产业,将其贡献等同于ICT产业的贡献,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根据OECD出版的一份报告,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应该包括三部分: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对消费者福利的提升。

关于直接贡献,是最容易理解的,它可以用ICT产业的贡献来表示。间接贡献比较隐秘一些,它指的是,由于数字经济发展所带动的其他产业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研究表明,这部分的贡献事实上要比直接贡献还要大,其对GDP的贡献在10%-20%之间。

对消费者福利的提升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在数字经济时代,商品的价格变得更低了,而可供选择的商品则更多了,这些变化都是有价值的,但却不能体现在GDP当中。如果我们利用一些经济学的方法将这部分价值进行还原,那么就会发现其数量是极为惊人的。

我和几位合作者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2014年互联网为消费者创造出的价值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11%。将以上几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数字经济对经济造成的贡献其实相当可观。

至于数字经济为什么没有促进生产率的发展,其实也很容易理解。生产率是基于GDP计算的,而GDP的计算则依赖于价格。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让其提供的产品不断降价,因此据此测出的生产率当然也就停滞不前了。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数字经济对于GDP和生产率的贡献其实是客观存在的,它当然应当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不过,发明于上世纪30年代的GDP核算系统在很多地方已经不能与时代相适应。为了能够客观衡量数字经济的贡献,对经济增长的衡量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已经刻不容缓。

(作者:陈永伟 《比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