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
基于B2B电子商务的长三角产业空间特征研究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B2B电子商务企业网络数据的挖掘,剖析当前“大长三角”区域内电子商务经济的空间特征。发现长三角电子商务经济空间总体上呈现高度不均衡和带状集聚的特征,“沪义集聚带”和“温台集聚带”构成了当前长三角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空间,不同于长期以来对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空间格局的传统描述。这一巨大的混合经济空间的浮现显示了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的特征。
1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获取
研究以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所组成的“大长三角”为空间范围,选取阿里巴巴网站上的供应商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借助第三方网络爬虫平台于2017年3月按照分地区、分产品市场和特定企业层级的搜索方式,抓取到阿里巴巴网站中分布在长三角41个地市的企业信息,整合后最终获得89 133条有效企业信息。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重点分析电商企业在“大长三角”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特征。由于无法获取企业具体的产值规模,研究采用企业数量来反映企业的集聚特征。依据网络爬虫所获取到的企业地址将其按照市辖区、县及县级市的单元重新划分,最终得到201个县、市电商企业的发展情况。
研究主要从总体特征和分产品门类特征两个维度对长三角B2B电子商务经济的空间特征进行剖析。在总体特征分析中,首先基于企业数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论证并检验各地电子商务产业是否与其相邻空间相关联。
为了更详尽地呈现电商企业的发展偏好,研究基于企业主营产品信息,将企业按照产品类型再次划分。本文将一级产品市场划分为工业品、工业品原材料、消费品原材料、消费品和商业服务,将二级产品市场的部分日常消费品种类予以合并,得到基于5个产品大类、25个产品中类划分的电商企业类型。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两个指标,分别测度电商企业在各地分布的均衡程度以及集聚程度。
2总体特征:带状集聚
2.1 省际省内特征:差距显着,梯度扩散
三省一市的B2B电商企业数量存在着巨大差距。浙江省遥遥领先,占据企业总数量近70%的份额,而安徽省数量最少。
各省内同样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现出沿核心区梯度扩散的格局。浙江省电商企业以金华、温台地区分布最为密集,浙西南区域最为稀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从浙中、浙南向浙北、浙西南逐步下降的特征。江苏省电商企业主要集聚在苏州、南通和徐州三市,在这些核心地区周边形成了第二梯度的电商企业密集区。安徽省的电商企业主要分布在合肥、安庆、马鞍山和亳州等市,其他区域均是电商发展的低谷。相比于浙江和江苏省内较为明显的圈层式分布格局,安徽B2B电商企业数量太少,尚未出现明显的地域扩散特征。
2.2 区域总体格局:两大集聚带凸显
以县、市为空间单元进一步分析长三角B2B电商企业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到大量电商企业分布在太湖以东、长江以南的沿海区域,空间上形成两条较为明显的集聚带。通过对各个县、市电商企业进行空间聚集能力的插值分析,可以更明显地看到“上海—苏州—杭州—义乌”组成的“沪义集聚带”和“温州—台州”组成的“温台集聚带”。在两大集聚带外部,则呈现出沿核心区梯度扩散的特征。在苏北和皖中的局部地区存在点状密集区域。
“沪义集聚带”的形成与长三角传统产业空间格局,即沪宁、沪杭、杭甬经济发展带存在紧密的关系,但显然突破了既有的空间格局。全球城市上海与全球小商品之都义乌的链接,将上海、杭州、苏州、义乌4座具有不同“全球”职能的城市串联成一个新的全球性产业空间,似乎预示着电子商务经济对于传统空间格局的重构。“温台集聚带”作为长三角地区电商企业密集分布的另一连绵区域,则存在着明显的区域锁定,扩散格局仅从苍南延伸至台州,未能进一步向北、向西扩散。
2.3空间集聚特征:相邻区域高度集聚
长三角B2B电商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呈现一定的聚类特征。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明显看到电商企业呈现高度集聚的热点区全部分布在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太湖以东地区,而冷点区几乎全部分布在安徽省境内,表明电商企业热点区与冷点区在空间上均倾向于相邻。
高—高集聚区域基本分布在两大集聚带中,表明该区域电商企业的集聚特征和邻接特征均较为明显。高—低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散。这类代表性区域有南京、合肥、亳州、桐城等,虽有一定的电商企业规模,但周边县市电商企业较少,呈现一定的孤岛特性。低—高区域是指地区周边县市电商企业较多,但自身电商发展较为滞后,通常为密集区中的发展洼地。
3分产品类型分析:混合与新生的产业空间
3.1电商企业特点: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混合体
B2B电商企业主要分为4种经营类型,即生产加工、经销批发、招商代理和商业服务,其中只有生产加工类既是生产商也是贸易商。在拥有B2B电商企业的198个县市中,仅上海市、杭州市、东海县、亳州市等13个县市的非生产加工类型电商企业的比重更高,表明长三角绝大部分城市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企业+互联网”的形式参与到新经济的发展中。
同时,大量的电商企业依然经营各类“硬”产品,尤以日常生活消费品以及这些消费品所需要的包装材料居多。由此可见,中国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同时更靠近消费端的轻工业产品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强劲的链接能力。传统轻工业较为突出的城市在这一轮新经济的发展中显得更为活跃。
3.2产业关联特征:与地方产业发育程度高度相关
不同产品类型的电商企业在空间分布上有着不同的地方偏好,呈现出与地方产业特征较为明显的关联现象。大量工业品原材料和工业品企业集聚在苏南和上海地区,从常州至上海形成了一条连续的集聚带,并在上海达到集聚峰值,而在其他地区则是点状的孤岛式分布。消费品电商企业的分布则以浙中地区为主,义乌是该类企业集聚的峰值区域,并形成了围绕义乌逐步向周边圈层式扩散的格局。消费品原材料和商业服务企业均呈现出显着的点状分布特征。总体上,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苏南地区是各类电商企业集聚的主要区域。
产业地方关联的形成与长三角各地的产业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长期以来,注重“以商为先”的浙江城市,一直重视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强的轻工业优势和各类专业市场,小商品经济发育程度更是全国领先。江苏的发展路径则是通过乡镇企业产生的原始积累,与外资紧密嫁接,不断增加重工业、投入品工业的投入,从而在长三角南北两翼形成了“北重南轻”的特征。由于小商品经济更容易与靠近消费端的电子商务相结合,因此浙江经济迅速实现了互联网经济的爆发式成长。至于安徽、苏北和浙西地区,虽然承接了上海、浙江和苏南地区大量的制造业转移,但制造业基础与长三角核心区域仍存在较大差距,电商企业的发展差距更大。
B2B电商企业的空间分布高度不均衡,极小部分的县市集聚了绝大多数的电商企业。从数量观察,义乌、上海、苍南、杭州、永康、苏州、温州和台州等8县市集聚了长三角201个县市超过半数的电商企业。在5大类电商企业的分布上,商业服务类的不均衡程度最高,近50%的商业服务电商企业集聚在上海。
进一步聚焦分析5大产品类型下的25个二级产品市场以及某一产品类型高度集聚的“专业化城市”,可以看到集群效应异常显着。“沪义集聚带”是长三角电商企业的核心发展带,几乎囊括了全产品门类的电商企业,大量产品的集散形成了庞大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网络,使得该空间同时也是高密度的网络化空间、新经济空间。从苍南至台州的聚集带相对单一,一方面串联的城市数量、能级有限,另一方面,产品门类也不如沪义集聚带齐全,然而这一集聚带充分展示了温台地区传统经济与电子商务结合后的巨大活力。除此之外,苏中、苏北、皖中等地区还分布着一些孤立的产业集群,同样地,这些集群在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潜力,成为长三角新经济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其中不乏“互联网+”催生的产业集群,但大部分都是既有产业“+互联网”后升级的产业集群。
4结论与讨论
基于B2B电商企业数据分析“大长三角”电子商务经济的空间格局和特征,发现长三角电子商务经济空间呈现高度不均衡和带状集聚特征。“沪义集聚带”这一巨大的混合经济空间的浮现,显示了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的特征。这一空间的形成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传统产业空间上的重新着墨。同时,互联网虽然大大削弱了地理距离的影响,但并未消解地理邻近的空间效应。可以预见,随着长三角新经济发育程度的不断提升,“沪义集聚带”的集群效应将会更加突出,专业化程度更高,升级能力更强,对长三角空间组织的作用也会更显着。因此,新一轮长三角区域规划应当充分重视“沪义集聚带”的发展趋势,高度重视这一走廊上的交通、产业以及空间的组织与协同,进一步促进沪义集聚带在长三角新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