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鲜电商创业,你想要的实战经验都在这了(2)-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 贵阳市电子商务行业商会 
主页 > 行业动态 > 专题报道 >

专题报道

关于生鲜电商创业,你想要的实战经验都在这了(2)

2016年08月22日

食务链创始人张颂:

做正现金流的业务是食务链的底线

怎么做好生鲜这个业务?一定是回归价值本身。哪怕今天不赚钱,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今天这个动作做了之后,明年、后年是不是能赚到钱?从业务本身而言,单点的发力能力是不是能够让你活得下来?如果这点能做到的话,也不用太着急。

生鲜电商创业

生鲜行业特别大,到底未来谁是老大这件事情,我觉得几万亿的市场一定不是三五个人就能够把这个事儿搞定的,所以还是扎扎实实的做业务。

另外,站在整个链条上,我们到底为用户、为上下游创造了什么价值,然后不断地去坚守,这是回归价值本身的另一层含义。

今天整个生鲜行业,无论是看融资的笔数还是看各种数据,其实不是整个商业大潮中最大的,是刚刚崭露头角。现在是寒冬,要控制好打仗的节奏,公司还是要有一点点业务,有一点变现的能力,这样最起码不会死。

现在大家都在谈生鲜电商突围,我觉得首先要看电商的形态。如果你是一个产业电商,接下来要突围的点,一个是你整个战略的差异化在哪,我们能活下来一定是我们有什么不同;第二,到最后你做的还是生鲜电商吗?接下来就在于,整个供应链的链条上,我们到底能做到哪个程度?在这个程度上,你的集中度、覆盖、各种成本等,加在一起是不是足够配合,让你在差异化战略上打一个组合拳出去,这是一定要思考得特别清楚的问题。如果不想清楚就会有很多坑,还会走很多弯路。

食务链是特别典型的B2B模式,2011年的时候,我们在天猫还开过店,一个礼拜卖龙虾都可以卖到3万只,但后来就各种各样的投诉。从我个人来讲,无论做B2B还是B2C,有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点,就是想清楚我们能做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考虑到我们自身的能力。

另外,站在庞大的市场体系角度来讲,食务链今天之所以做B2B是为什么?我们当时在做2C的时候,有个南极的银鳕鱼,精品超市里面一片就两三百克,要卖到200多块钱,我们当时也在卖,后来碰到西安一对退休的老人,摸了三四次还是放下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太贵了,但是很想吃。

后来我就在想,我们到底做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把产品的成本降下来。后来我们就看到了,整个进口食材领域,85%都是波士顿龙虾、帝王蟹这些东西,都是在餐厅消耗的。 所以我们在想最后到餐厅的时候,其实可以把中国进口食材的成本降下来。后来我们做了B2B,通过B2B供应链把成本降下来,服务更多未来C端用户。

但是无论什么模式,一定要坚持一点,也是我上面一直强调的:正现金流的业务。刚才有人说你是做B2B的撮合交易对吗?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坑,因为在撮合的时候,需求方发了一个需求上来,供给方在在报价的时候,一定不报一个真实的价格,即使报了真实的价格成交了以后,你这个平台到底要不要承担售后的责任?如果承担的话,你的成本是直线上升的,要不要做?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还是要好好思考一下。食材不是标准化的东西,还挺难撮合的。

每日优鲜CFO孙原:

资本不能决定你的成败,只是决定你有多快而已

我是做投资出身的,我觉得“寒冬”这个词,很多时候是被媒体朋友放大了,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的周期在,如果现在是寒冬,那2000年算寒冬吗?2008年算寒冬吗?2010年算寒冬吗?我们从资本市场上来讲经历过无数个寒冬了,其实它就是个正常的周期。

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其实不存在所谓的资本寒冬,现在远不到“寒”的那个时候,资金链没有断,市场是有钱的,市场也是相对有效的在做一些优质资源的配置。

另外一点是,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都是不会被资本市场所束缚的。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都远不止这几年,其实在成长过程中,你多少都要经历几次,资本决定的不是你的成与败,而是决定你有多快而已。本质上成与败的决定因素是在于,你这个公司是不是创造用户价值和产业效率,资本只是在这个事情上帮了你一把而已。所以,你在资本寒冬可以跑的慢一点,但你不能不做。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回到本质就是要创造价值的。我们站在投资这边会说,你最终创造的是PE的价值,你现在看不到不代表未来没有。这是每个创业者从第一天就要想清楚的问题,资本能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

对于整个生鲜电商的变革,我们也思考过很多。生鲜电商发展到现在有大概十年,第一波开始是易果、沱沱公社, 那个时候,大家的做法都是用一些京东式的方式做生鲜这个品类,基本上从物流链条上来说,把原来的普库改成了冷库,把原来普通物流链路改成了冷库物流链路,但大的逻辑是没有变的,这是第一代的生鲜电商,我们叫生鲜1.0模式。

生鲜2.0的模式在2010年左右,天天果园本来生活开始做,它们有了一些不同的创新点,更强调品质,去挖掘一些像褚橙类的农业品牌,然后往上游供应链走的更深了一点,但整个物流链路等等没有大的变化。

第三阶段生鲜电商起源于2014年和2015年这两年,这其实是基于移动时代增长的新一波电商崛起,估计有3000家以上生鲜电商,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创造一些或者更新一些以前的模式。

纵观这十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目前为止生鲜电商大概是2%-3%的渗透率。这个比率是什么概念呢?一般来讲,零售品的渗透率大概在12%-15%左右。生鲜这块把它拉下去很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买零售品的人群集中在80后,这样一批人群到30多岁的年纪才会开始有买生鲜品的需求,这是一个需求侧的原因,其实更大的原因是在供给侧。供给链路没有改变人们买生鲜的方便性和品质要求性,所以造成了它的渗透率一直提不起来。

麦肯锡最近的一个报告说,尝试过生鲜电商购买的人群是30%,最终留下来2%。也就是说在购买过程中很多人会觉得它还是不如线下方便,品质还是不如线下好。

所以,新一代生鲜电商不能够重复前人的老路,一定要从这些发展过程中挖掘,为什么2%这个数字会存在,什么数字是很合理的?要倒过来想,用户到底要的是什么,去完善整个模型。 基于这个思考我们做了很多不一样的创新和改变:一是,我们会做两小时极速达,这是看线下模式来定义这个事情的,因为中国整个线下生鲜零售商的业态跟国外不太一样,中国是人口密度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实任何一个家庭周围两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一定找得到超市,或者便利店,或者菜市场,它是很便利的业态,生鲜品本身非常的低值,所以没有任何人愿意驱车十公里之外买生鲜品,一定是走一公里左右,需要马上拿到。所以,及时是生鲜品很明显的特点。当时做次日达或次次日达的电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消费入口,是有原因的,因为它确实不方便,所以逼着电商一般只卖一些高价的、进口的、高单价或者一些比较稀缺性的商品,但是它不是人们消费的主流。

二是,我们看到零售业态的崛起,慢慢地从菜市场到超市、大卖场,然后到精品超市,它们做一件事情就是做精选,因为生鲜这个品类上太长尾反而会更加没有价值,它跟做百货不一样,百货就希望东西多,特别是淘宝创造了东西特别多的印象。因为女孩子在买衣服、买鞋子的过程中特别喜欢挑,特别喜欢逛,就是那种逛一天都不觉得累的心情和兴奋感,但是人们买生鲜品的时候更多是任务导向型的,基本上看不到一个女孩子在逛超市逛的特别开心,翻着猪肉和鸡肉,开始讲宝宝和马蓉的八卦,这都很少见。所以,在生鲜这个事情上,精选就变得有价值,因为它们给客户提供了选择,提供了额外的服务,这是有价值的。

另外反过来从运营效率上来讲,越是长尾的商品,它的管理成本会越高,原有的业态损耗率往往会很高,中国生鲜品整个链路损耗率在20%,这其实是远高于欧美、日本、台湾的水平。我们认为,破生鲜电商的局,还是要靠及时、全品类精选、社交化传播方式、一定的密度。

优食管家创始人李文宪:

全渠道+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才能解决问题

优食管家过去就没有头脑发热过。我们从2013年初就开始做了,但我们前一年半的时间都没有着急去做运营,而是扎实做了上游的供应链。我们希望优食管家的发展,跟农业一样,遵循它自身的生长规律,我们不能去改变它,我们的企业和行业中的产品或者服务,天生的步调是一致的话,我觉得这是能够相对走得更远的力量。

从过去的一些从业经验来讲,我觉得未来一定是全渠道,加上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才能够解决生鲜的问题。

我们本身是做2C生意的,2C很复杂,因为个人用户需求绝对不同于小B的需求。所以,我们过去一直是从C2B模式做起的,但是C2B模式就只能做一些品类,比较受限,同时只能做更高端的食材。这样的话,对用户的需求就很难满足,而C2B的模式只能定期给大家提供商品和服务,而不能是续购的方式。

对于多样化的需求,O2O+C2B+B2C这几种模式一定是结合起来的,只不过结合的时候,对你自己的客群,一定要考虑用什么方式做好这个匹配和分配。

另外,我们也相当于从源头做起,这样就注定了商品是大量的,你不仅仅只能做B2C的生意,还要做一部分B2B的生意,因为你要打造产品的标准化,符合你自己渠道的商品,按照自己的标准可以流通在这个渠道里面。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商品怎么做?一定要找到这些商品下游B端用户在哪。从供应链角度来说也是多种模式结合,包括销售端也是。

未来很难预见,但我希望这个未来早一天到来。吃是我们的第一需求,本身这件事就应该很轻松,但是我们现在非常非常累,一是没有安全和健康,二是购买的渠道和方式受限,三是服务怎么能有保障。能快速地让我们把吃这件事变得很轻松,我觉得这是非常美好的事情。